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八成出口大丰力造中国压缩机基地
2009-05-05
到2010年,江苏省大丰市生产各类压缩机和整机200万台,出口份额达到国内同行业出口总额的80%以上。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陶步生告诉记者,根据大丰市压缩机现有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大丰市欲打造全国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和出口基地。
  据了解,2006年大丰市压缩机主机生产能力已达44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利润2900万元,利税5680万元。在今年的1~8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全年销售目标是19亿元,同比增长25.2%。
  然而快速的增长并不能弱化当前大丰市压缩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曾经的高速发展
  江苏大丰的压缩机产业起步于1972年,最初仅有江苏超力机械有限公司(简称超力公司)一家,其主要业务为仿制风冷移动活塞式微小型空气压缩机。1984年,美国三宝公司和OMNI公司与超力公司进行合作,进驻中国市场。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内,大丰的压缩机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1995年,超力公司年出口达到500万美元,内销达到6000万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出口一度占国内微小型压缩机同行业出口总额的70%~80%。
  伴随着超力公司的发展,一大批与压缩机配套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当地迅速崛起,形成了以超力公司为龙头,众多配套企业与之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陶步生告诉记者,在大丰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以工业兴市的战略的引导下,大丰开发区和市区周边乡镇在3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聚集众多压缩机生产企业,大丰市已经成为压缩机主机、整机和零部件的集散地,众多国内外客商纷纷到大丰寻求合作。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的压缩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质量都蓄积了一定的能力。
  但中国入世后,国内、国际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纷纷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此时的大丰压缩机,无论在产品技术水平还是价格上,都已无优势可言。
  “现在,大丰生产压缩机的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缺少较大的龙头企业,上规模的企业也不多。据统计,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只有超力公司一家,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5家。”江苏大丰开发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崔业平一语道出大丰压缩机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缺少较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二是企业之间为了抢占市场竞相压价,致使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就在大丰市的压缩机制造企业“窝里斗”之时,国外的压缩机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压缩机产品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压缩机的设计和制造上的应用更是前所未有。在发达国际,压缩机已经开始走进家庭,市场销售异常火爆。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许多国外的企业进一步在中国兴办独资企业,为中国的压缩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型、微型压缩机每年都有很多新产品问世。
而此时浙江台州地区、广东深圳市、江苏苏南、上海等地压缩机产业群也迅速崛起,这些都对大丰市压缩机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加快大丰市压缩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丰市政府制定了压缩机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
  在规模化生产方面,通过挂靠、引资、重组等方式,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培植企业上规模,使企业总数由现在的100家,达到22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由现在的10几家扩大到100家,使大丰成为全国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基地。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