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成湖南首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
2009-05-05 |
|
(展会上一展风流的工程机械产品。通讯员摄)
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凯歌高奏! 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81.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14.75亿元、利润6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4%、44.72%和135.76%;预计到11月,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我省首个过千亿元大关的产业! 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志坚认为,这些年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走出了一条创新求变的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技术结构升级;创新发展环境,实现生产要素集聚。 创新,推动着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大步流星朝前迈进! 创新发展思路 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在“集聚式调整”和“开放式调整”中,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集聚式调整”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领域和空间布局上。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共有13个分行业,生产7000多个品种的产品。过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想当“全能冠军”,结果事与愿违。 当不了“全能冠军”就当“单打冠军”! 近些年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收紧指头成拳头,集中资源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轨道交通设备4个优势产业,取得了喜人效果。如工程机械产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30.48亿元,是2000年的6.6倍多。全国10大工程机械基地,目前长沙销售收入居第二位,仅次于徐州,超过徐州指日可待;利润连续多年居首位。今年的发展形势更为喜人,中联和三一都能过100亿元。2006年,上述4大优势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已分别达67.01%、68.34%和64.96%。今年将超过70%。 在产业布局上,我省引导机械装备制造业向长株潭衡几个核心区域集中,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如长沙工程机械集群、长沙汽车产业集群、衡阳电气产业集群等。2006年,这4市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占全省的比重已分别达72.01%、74.33%和75.78%。 “开放式调整”同样有声有色。近年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从高度集中的国有经济向股份制、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方向转变。2001年,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国有独资企业为73%;目前已下降到不足10%。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从过去相对封闭式发展,走向更加开放。不少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投大靠强”和“找帅当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衡变并入特变电工后,单月产值突破3亿元,1个月的产值相当并购重组前3年产值总和。 创新发展方式 近些年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逐步摒弃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着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过去,我省装备制造业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几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掌握了一批重大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如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实现了传统工程机械装备向现代工程机械装备的跨越;电力机车、地铁及轻轨车交流传动技术和变频交流调速技术,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由交直传动向交流传动跨越;超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实现了输变电装备由高压向超高压、特高压跨越,电压等级由原来的220kV上升到500kV、750kV、1000kV,甚至已达到目前国内最高电压等级1200kV。机械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今年头8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36.32亿元,同比增长72.4%,新产品产值率达26.8%。 从资源消耗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在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也可圈可点。 行业自身的节能减排风生水起。在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领域,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大力推广节电、节油、节煤、节水、节材生产和绿色制造,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新能源和节能降耗型机械装备的研制生产步伐。我省已在混合动力客车、风力发电机组成套设备、核电设备等方面取得喜人突破。湘机集团已研制成功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并在大唐漳州六鳌风电场三期工程等风电项目设备采购招标中中标,今年开始批量生产。最近,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三一集团等单位组建的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已挂牌运作,这是我国第一家集电动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制生产于一体的企业。此外,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还积极为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产业提供节能降耗机电装备。如长沙电机厂最近研制成功的YSP系列变频调速电机与普通产品相比,可节电35%以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