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亮点、暗点和看点
2009-05-05
 当前的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拐点,中欧之间的利益博弈日趋激烈,尤其表现在经贸领域。虽说欧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双边合作加强的同时,中欧关系中蕴含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在经贸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明显增多,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欧盟迟迟不肯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亮点:
经贸合作势头迅猛 主要指标不断刷新 近年来,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双边经贸合作势头迅猛。从贸易方面看,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2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升至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2007年前3个季度双边贸易额达25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年底将稳定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引进技术和投资方面看,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累计从欧盟引进技术22855项,合同金额为956.2亿美元;欧盟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项目24033个,合同外资金额928亿美元,实际投资505.6亿美元。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从欧盟引进技术25416项,合同金额1045亿美元;欧盟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项目27722个,合同外资金额1059亿美元,实际投入563亿美元。如果视欧盟为一个整体,那么欧盟已是我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国和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国。再从科技方面看,2006年10月,由中国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研究总司联合发起的中欧科技年活动在欧洲拉开序幕,而2007年中国参与欧盟第七科技研发框架计划,又将中欧科技合作推向一个高潮。 暗点:

结构性矛盾凸现 经贸问题政治化 虽然中欧关系被普遍看好,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双边经贸合作累累硕果的背后却还隐藏着结构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欧盟认为中欧之间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严重冲击,已经使其成员国利益受损,并且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进入21世纪,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量突飞猛进,我们同日本、韩国、东盟以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均处于贸易赤字状态,惟有同欧美国家我们整体处于贸易顺差,且差距还在扩大。据欧方统计,2001~2005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从510亿欧元上升到1061亿欧元,4年就翻了一番(实际上欧方的统计有误)。欧方声称,由于欧盟对华的潜在出口受到阻碍而造成贸易关系的不平衡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中国是导致欧盟产生贸易巨额逆差的根源所在,欧盟每年的贸易赤字93%来自于中国。欧盟委员会2006年公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欧盟企业都会因中国的市场准入壁垒而丢失约200亿欧元的贸易机会”。中欧贸易存在巨额逆差问题固然与双边经贸结构有关,但中国对欧盟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引起欧方的关注和不满。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德国的汉堡集装箱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为800万箱,其中200万箱来往于中国。尽管欧盟知道要扭转这种局面非常不易,因为欧洲出口中国的产品成本太高,缺乏竞争力,而中国渴求的高科技产品欧盟又不轻易出售,所以,欧方往往通过反倾销立案等贸易杀手锏来表达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不满。从2005年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到2006年的鞋业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之争,再到2007年11月欧盟对来自中国的部分钢铁紧固件产品发起新一轮的反倾销调查,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的确已成为欧盟成员国的一大心病。 围绕知识产权的保护中欧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中国领导人为缩小中欧贸易逆差,反复向欧盟领导人呼吁加强中欧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要求欧方更多地对华转让高技术,包括军事技术,而欧盟领导人则声称中国必须加大打击盗版力度,真正保护来自欧洲的知识产权,否则欧洲的高技术有可能被中国“剽窃”。德国海关声称,2005年他们所收缴的进口仿造品中,有27%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给德国企业造成约3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欧盟方面还称,2006年在欧盟边境查获的假冒产品中,中国产品占80%,而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侵害已使欧盟制造商们损失了20%的利润。 此外,欧方习惯于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在贸易领域和能源领域均是如此。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曾警告说,中欧贸易关系走到了“十字路口”,他认为现有贸易不平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为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由于欧盟和中国均属能源短缺的需求方,对能源利益的追求均置于战略的高度,因此,双边能源外交难免引发利益冲突,尤其是对非洲和中东地区产油国的能源外交,因双方谋取利益的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引发争论,结果常常上升为政治歧见。如中国强调在与非洲国家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更不干涉他国内政,而欧盟则强调其非洲战略中“良政和人权”原则的重要性,对中国寻求海外正当利益的做法心存疑虑,分歧明显。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