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油气回收: 一年一个小炼厂
2009-08-27



这样一个对比鲜明的数字正在引起国内炼油企业的关注:目前,发达国家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已经超过90%,每年产生直接效益500多亿元。而世界上最早提出油气回收概念的中国,目前仅有1/3的炼油企业建有油气回收装置,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陕西延长集团榆林炼油厂油气回收装置。       (宋雪娟 摄)
  
 从“大哥大”退步成了“小学生”
  
  
 “如果论资排辈,中国是油气回收技术的‘大哥大’。”著名油气回收专家、江苏中川通大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邹松林这样对CCIN记者说。
   tujian.org

邹松林告诉CCIN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石油系统科研单位和企业就开始了油气回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先后建成了东方红炼油厂油气回收工业实验装置、长岭炼油厂吸收法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开发了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和专用吸收剂。这一成果比美国早了5年。但在随后的10年间,一些关键问题始终未能被有效突破,使得国产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效率低,油气回收率低的弊端暴露无遗。无奈,国内企业于是把目光转向后来居上的国际市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掀起了引进国外先进油气回收技术与设备的热潮。80年代中期,中石化销售公司从国外引进了采用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的油气回收装置各一套,分别在天津、上海、太原的油库使用。1998年,广东泰登公司引进了国外加油站一次、二次油气回收装置。2001~2003年,乌鲁木齐石化总厂、上海杨树浦油库、闵行油库、北京黄村油库、燕山石化炼油厂等石油加工和销售企业,分别从丹麦库索深公司、美国乔丹公司、美国HEALY公司、美国OPW公司和德国一家公司引进数十套油气吸附装置、加油站二次回收设施和膜分离装置。
  

tujian.org

然而,在对洋产品使用后,人们又发现,进口装置不仅价格昂贵(通常是国产装置的1.5~2倍),安装调试周期漫长(2~3年甚至6~7年都不能正常运行)。而且,一些装置投用后达不到供应商事前承诺的效果,索赔难度大。相关企业不得不接连派员出国考察学习,反过来又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和负担。痛定思痛,人们不再迷信国外产品和技术,重新脚踏实地地开展国产化油气回收技术的攻关,并很快取得突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青岛高科石油天然气新技术研究所与青岛德胜油气回收设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第一台国产化300立方米/小时冷凝式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并于2005年1月起在青岛炼油厂试运行。当年8月,这一技术被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在环保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青岛德胜公司、北京中航乾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能环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加油站冷凝式油气回收处理装置,陆续在西安、银川、鄂尔多斯、青岛、苏州、哈尔滨、秦皇岛等城市投入使用。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在北京沙河油库完成的吸附法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江苏工学院与九江石化及洛阳石化设计院完成的吸收法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均通过了中石化科技开发部的鉴定。2006年以后,国产油气回收装置在广州、大庆、江阴、大连、哈尔滨等城市的加油站和炼油厂大范围推广使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0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油气回收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油气回收渐成气候。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石化企业已广泛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节本增效。图为广州南沙泰山石化仓储项目化工品库区。该项目采用了江苏中川通大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废气回收处理装置。          (颜晓琼 摄)  

tujian.org

 违法成本与回收热情成正比
  
  
 “但受制于人们环保意识差,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强,以及一次性投资大等因素制约,我国油气回收工作进展却十分缓慢,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钱华、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李宏兴等专家这样对CCIN记者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钱华介绍,目前国内比较成熟、先进、可靠的油气回收技术与装备,当数江苏中川通大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三层冷凝分离技术与设备。该技术博采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之长,对油气实施三级冷却分离。这种分级冷凝分离模式,不仅方便了用户根据环境温度灵活操作,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设备运行的电力消耗和设备加工与采购成本,同时,大幅提高了油气回收率。但即便如此,建设一套与300立方米/小时油气挥发量相匹配的油气回收装置,也需投资近300万元。若建设一个与500立方米/小时油气挥发量相匹配的油气回收装置,则前期的一次性投资高达450万~500万元。许多炼油企业和加油站一听说需要这么大的投资,就打了退堂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钱华说,这些企业其实没有细算一笔账:即便按原油加工挥发损最低量0.26%和油气回收率95%计算,一个300万吨/年的炼油厂,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后,一年回收的汽油也将超过2000吨,节本增效120余万元。不到3年,就可完全收回投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问题的关键还是人们节能环保意识差,社会责任感差,环保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李宏兴说。他告诉CCIN记者,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都很强。任何有损于公共环境卫生、人类健康以及企业形象的事情,人家都会想方设法避而不做。而在我国,别说民营小企业的环保及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就是国有大企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差。一些企业负责人可以一掷千金地豪赌海吃海喝,但要他投资建设类似油气回收一类的节能环保项目时,则会一百个不情愿地斤斤计较。而中国有法不依,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使得许多即便有能力建设油气回收装置的企业,也不肯花钱搞这项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好事。我国有3个油气回收标准,已经实施两年多了,但目前我国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仅10%,油库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仅30%。有90%的加油站和70%的油库,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是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但迄今为止,有哪个部门去真正检测过,抑或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了曝光和处罚?这种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现象,使得有关部门煞费苦心推出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法规成了一纸空文,导致众多加油站和炼厂得过且过,迟滞了我国油气回收技术推广与普及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策到位,一年至少回收一个小炼厂
  
  
 虽然我国油气回收效果总体不能尽如人意,但2007年以来,油气回收技术推广的步伐明显加快也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全境,天津、河北部分市区的加油站、油库都增设了油气回收装置,确保了奥运期间京、津、塘、冀一带的空气质量,并使这些地区成为目前油气回收技术推广最成功和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最高的地区。按照国家规定,2010年1月1日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设市城市的加油站,开始实施新的卸油油气排放控制标准,而其他城市则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2015年1月1日起,国内主要城市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储油、加油油气排放控制标准。这些规定无疑给那些仍在观望的加油站和炼油企业下了最后通牒,迫使更多企业尽快上马或筹建自己的油气回收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据CCIN记者了解,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油气回收装置或进行油气回收技术开发,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助推油气回收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这些政策包括:2005~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联合修订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都将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与设备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文件中,均明确油气回收分离技术,针对油库、加油站油气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技术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2008年9月26日,环保部《关于印发(2008年度)

    上一篇:“农药捕虾”污染汉江流域安康段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油气回收: 一年一个小炼厂
    ·“农药捕虾”污染汉江流域安康段
    ·煤制天然气缘何受企业追捧
    ·7月份国内成品油产量再创新高
    ·东南亚市场钾肥价格下降
    ·7月石化行业经济回升势头放缓
    ·蓝星安迪苏合力打造中国蛋氨酸基地
    ·上海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杭州草甘膦专利侵权案一审判决
    ·环保型丁苯胶实现工业化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