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调增信贷中小化企受益难
2009-05-08
“现在央行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新的信贷政策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政策虽好,却没有银行愿意执行。”说这话的是福建一家私营化工企业的老板。本来,央行8月初决定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调增的部分将主要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对正面临资金匮乏难题的中小化工企业而言应该是场“及时雨”。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却了解到,对于央行调增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的新政,有些商业银行的反应很淡漠。
  
我国约有3万家中小化工企业,占化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他们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福建、江苏、浙江等中小化工企业聚集的地区,中小化工企业普遍遭遇生存危机,而要实现升级、转型、联合重组等,都需要资金。因此,国家新政策的出台给了他们极大的希望。今年8月5日,央行同意放松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的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化肥、塑料、涂料、黏胶纤维等中小化工企业都将在受益范围之内。
  
然而,生产差别化纤维的福建宏远集团因新项目上马,这些天向泉州多家商业银行申请授信贷款,前后辗转多次,始终未能获批。公司总经理陈苍松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项目,在泉州依然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青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江苏一位王姓私企老板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今年6月份,国家明令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许多塑料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资金匮乏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障碍。如今国家出台新政策,让他大喜过望,可怀揣房产证、企业购销合同、信用证等贷款手续跑了多趟银行,依然贷不出钱来。对此,一位商业银行的人士透露:“因为我们担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贷款风险高,搞不好国家这部分增额贷款会成为小企业的遣散费。”
  
在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显然不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易受市场风浪冲击。尽管政策层接连向中小企业抛出“橄榄枝”,但商业银行却只倾向于做“大买卖”。银行方面的理由是:一方面,大型银行贷款发放程序复杂,时间相对较长,效率比较低,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急,要求资金到位时间快,大型商业银行很难满足其要求;另一方面,从大型银行内部管理角度分析,贷给大型企业1亿元与贷给中小企业几十万或上百万元贷款所需要的程序复杂程度、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差不多,而银行的利息收入却相差很大;同时,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即使贷款出现问题,一般不会追究放贷责任人的责任,而中小企业大都是私有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将首先追究银行放贷责任人的责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景顺分析说,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难以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用于贷款抵押,加之家族式管理盛行,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忽视信用建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审查成本,从而造成商业银行“惜贷”、“慎贷”。
  
一边是日益稀薄的产品利润和日益紧张的资金压力,一边是几乎被堵死的银行融资渠道,许多中小化工企业不得不走向典当和民间借贷,甚至尝试高利贷,而这对于中小化工企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