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芯亮剑英特尔 自主创新才有出路 |
2009-05-05 |
|
2006-5-16 10:15:00 文/林和安 出处:新浪 五一假期,香港PC weekly 电脑杂志编辑Alan杨来电话交流电脑技术,谈到中国生产的CPU“龙芯”时,Alan杨希望我能提供资料在PC weekly电脑杂志上进行相关介绍。刚巧半小时后看亚视本港台播映的《霍元甲》正在上演陈真与日本人的比武场面,不由想起那时国力日衰、列强侵华,但霍元甲、陈真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奋力维护民族尊严,顿时心潮澎湃,立刻激发起以香港电子工作者及网络人身份,谈谈自己对“龙芯”的看法,从技术、经济、政治角度与内地网友一起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
一、“龙芯” — 中国“芯”
几天来,《霍元甲》剧集主题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银屏上陈真与日本人对决的精彩场面,使我联想起IT界国人不畏列强、奋发图强的一幕又一幕精彩对决。那么,就让我们先从联想和华为这两个中国最著名的IT企业说起吧。
1、感谢联想开了个好头
笔者以为联想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坚持不懈的推“联想汉卡”,使其站稳了脚跟,正如《联想为什么》一书中所说“从联想汉卡开始,联想人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二是当初果断的对PC巨头IBM说“不”,转而牵手AST并最终用联想微机取而代之,直至最后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令国人拍手称快。感谢联想开了个好头,树立了民族光辉榜样!
尽管今天的“龙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目前主流CPU相比性能上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能与Intel和AMD的CPU在PC市场上竞争,但坦率讲,今天“龙芯”的境遇已经比当年的“联想汉卡”好多了。回想当年的“联想汉卡”是由做大型机出身的毫无产业经验的科研人员一块一块的手工焊接而成、又一块一块的人工检测。据说1986年,联想第一线销售人员每天接到的投诉电话和定货电话几乎一样多——每卖出100块“汉卡”,就有30块出问题;而今天的“龙芯”不仅获得了中科院重大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国家863计划的支持,通过了严格的成果鉴定、基准程序测试和产品测试,可进入商品化生产;还得到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已在北京、重庆、江苏、广东等地建立了产业化基地。
1987年,在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企业四通公司选择电子打字机犯了方向性错误的同时,联想当家人柳传志以“非凡的远见”抛开了当时占联想三分之一稳定收入的IBM,开始代理AST兼容机。从与AST签署代理协议那时起,柳传志就打定了最后取而代之的主意。打着“国”字号招牌,乘着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春风,联想电脑逐步在各个领域挤占了IBM市场,并于前年(2004年12月8日)以12.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联想从1987年对IBM说“不”到今日将IBM斩于刀下,刚好用了20年的时间。再过10年、20年,我们有信心并期待同样出自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神州龙芯能带给中华民族更大的惊喜!
2、假如中国没有华为
华为公司的创业和发展史不足20年,但是它的经营网络已经遍布中国的城市乡村及海外市场。2001年到2002年间,在全球电信基础设施总投资下降50%的情况下,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从2001年的3.2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5.52亿美元。2003年是华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头,由于华为登陆美国因而踩痛了网络业巨头思科,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交锋爆发了!1月24日,思科在美国提起诉讼,指控华为非法侵犯思科知识产权,非法抄袭、盗用包括源代码在内的思科IOS软件,抄袭思科拥有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资料并侵犯思科其他多项专利。此案在众志成城的华为人的沉着应对和各方努力下,思科最终撤回了诉状,双方解决了所有的专利纠纷,并承认华为没有侵权行为。然而,就在这一年,华为在世界各地部署了1亿个C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