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1 满目苍翠 绿满人间
2009-04-30
——宝鸡市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之五   宝鸡变绿了!绿在北坡,绿在南山!   宝鸡变绿了!春天,满目翠绿;夏天,绿树成阴。   宝鸡变绿了!鸟儿多了,空气清新了。   宝鸡市紧紧围绕两个“最佳”和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这一目标, 在荣获了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殊荣之后,又快马加鞭向创 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 活。   2008年在城区、塬区、旅游景区等栽植树木660多万株,面积达 到9000余亩。其中城区植树2.8万株,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9%,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政府推进出政策 宝鸡曾经水草丰茂,是周天子的养马场。到了近现代,在砍伐声 中,北坡光秃秃,南山秃光光。从2005年起,宝鸡市拉开了创建绿色 宝鸡活动的帷幕。三年来,累计植树超过5000万株,造林27.5万亩。 2008年,新一届市领导把建设绿色宝鸡当作加快招商引资的基础工程。 市委书记唐俊昌、市长戴征社带头植树搞绿化。市上规定,从2008年 起,市财政每年用于植树造林的资金不得少于1500万元,县区每年用 于植树造林的资金不得少于500万元。市上出台了山区广植经济林、 川塬广植速生林、市区广植景观林的规划。   给铁路穿绿衣是宝鸡市城区绿化的点睛之笔。前些年,宝鸡铁路 沿线:房屋低矮、垃圾成堆。在连续几年拆除的基础上,2008年更是 大刀阔斧,让一座座“贫民窟”消失,并新建14个园林小广场。玉涧 堡地段拆除了几十年的铁路工棚,建起了公园,松柏吐翠,黄羊泛绿, 令人心旷神怡。目前,市区已拥有20个街心公园,如同散布在城中的 块块翡翠。今年宝鸡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好于二级的天气占全年 总天数的80%以上。   企地联手织绿网 宝鸡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 作用,运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金。为了绿化宝鸡市南浅山区,市上 成立了南山建设委员会,专门对长达45公里的浅山区进行绿化美化。 委员会创新思路,实行企地共建的绿化模式,按照“政府统一规划、 企业负责实施、村上退耕还林、共享生态、和谐全面发展”的蓝 图,企地共建南山生态游园。目前,南山区域的九龙山公园、符家村 堡子山公园、隆兴寺公园、凌云汽车驾驶园、长岭怡馨园、炎帝陵公 园等已初步建成,渠首公园、石鼓山公园、杨家山公园、温泉村公园、 凤凰山公园相继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农民努力双丰收 植树造林,不仅是改善的一把利器,更是农村群众增加收入、 致富奔小康的新平台。宝鸡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积 极新建以苹果、猕猴桃、核桃等为主的鲜杂果基地,重点在山区发展 核桃、椒、板栗等经济林。麟游县、太白县、陇县等大力发展核桃 产业,凤县和西部山区重点扩大椒的种植面积。眉县、扶风县在大 力发展苹果、猕猴桃产业。   近日,记者在扶风县绛帐镇的牛仓村和柿坡村看到,这里种植的 优质苹果苗木深受外地客商喜爱,前来拉运苗木的车辆络绎不绝。据 介绍,2008年冬扶风县苗木可出园2660亩、出苗量达到5000万株,苗 木除供应当地外,还远销山西、河南、宁夏、甘肃等地,可直接为农 户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   陇县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结合全县果业发展规划,大力 发展优质核桃园,全县已栽植核桃1万亩。2008年全县核桃收入达到5 400万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核桃一项就达到200元。经济林成了 农民的绿色银行! (通讯员 吕向阳 刘斌 本报记者 天健)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