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理财产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能站在中立角度上为消费者指点迷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3月1日讯 (记者 岳威)股市持续低迷,基金销售日渐冷清,不少银行又交出理财产品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成绩单。面对理财市场的“春寒”,不少投资者对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理财服务产生质疑,于是一种不隶属于任何基金、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只卖规划不卖产品”的新型理财业务——第三方理财正在省城悄然兴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原先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感觉理财师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起银行的理财师,王先生一肚子怨气。他告诉记者,去年省城一家股份制银行发售理财产品,当时承诺预期收益5%以上,理财师也信誓旦旦地表示风险很小,收益肯定能保证。而说起其他的理财产品,不是不知道,就是收益差,风险高。“当时想,听理财专家的建议肯定没错,但产品到期后才发现收益还不及定期存款利息高。”王先生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无论银行、保险公司还是券商,他们提供的理财服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乔先生刚刚和朋友注册了一家第三方理财公司,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业务主要是通过网站为客户解答问题,或是上门针对个体提供理财规划诊断。乔先生介绍,第三方理财一般是由独立的中介理财顾问机构提供的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它基于中立的立场,根据客户理财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适合他的个人情况的理财方案。在第三方理财模式下,理财机构给客户制定理财规划时,不局限于某个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而要为客户制定其他投资计划,如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这种“私人理财管家”式服务的出现,弥补了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信息理解和信息利用的不对称地位,提供帮助客户规避风险、协助理财等全面的贴心服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目前省城只有少数几家理财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理财服务,除了免费的网上服务外,如果想获得专业的理财规划,通常要支付一定的咨询费,一般按照理财本金3%—10%的比例收取;另外一种是对理财本金所产生的增值部分收取的增值费用,也就是盈利部分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收取。 tujian.org
目前,第三方理财在中国刚刚起步,市场份额1%都不到,但在美国,独立理财机构拥有60%的市场,澳大利亚也超过50%,中国香港大约占30%。由此可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不过,对于第三方理财,也有专业人士提出质疑。“虽然第三方理财比较中立,但这些机构缺乏监管,也没有法律约束,一旦发生侵权事情,投资者可能投诉无门。”省城建设银行理财经理于娜认为,第三方理财业务,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实际操作中,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准入门槛也相差悬殊,并且收费标准不一,这些都表明这一市场还不成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