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上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全国政协常委左焕琛畅谈捐赠智慧
2009-08-24

  “与雪中送炭式的慈善捐赠相比,科普捐赠容易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募捐的难度也就更大。”

  在上海科技馆几千平方米的展区内,有一条专为盲人设计的参观路线。线路上的展项虽然“看不见”,但丝毫不妨碍参观者学习和欣赏———有的适合聆听,有的方便触摸,有的专供心灵去体验。

  如此细心的设计,源自一份朴素的爱心。八年来,类似的科普爱心已在申城400万人心中化作丝丝甘甜。而亲身参与“制造甘甜”的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却说,要把感谢献给那些捐赠智慧的热心人。

  一套全新的办馆机制

  回忆基金会的筹建、设立过程,左焕琛很是感慨,创建于2001年的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其前身为上海科技馆基金会:“当年建设科技馆的时候,市领导提出一定要有一套创新的运作机制。不然,博物馆只能紧巴巴地过日子,生存都得靠政府。”

  于是,卸任副市长后的左焕琛主动请命,亲手创建了全国科技馆领域第一个科普教育基金会,并帮助捐赠者争取到了免除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渐渐地,左焕琛发现,随着募集工作的不断拓展,科技馆一楼捐赠荣誉墙上的名字越来越多,捐赠智慧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走进“智慧之光”展区,一个名为“越转越快”的展项引得孩子们争先玩耍。此时,转盘上的一张张笑脸并不知道,这个海外售价达上千万美元的装置,是上海飞机研究所为科技馆度身定制、无私捐赠的智慧展品。而在“生物万象”展区旁驻扎了近两年的“动物世界”展,186件展品中有124件来自世界轮椅基金会主席贝林先生的无私捐赠(贝林捐赠展品总量近300件),总价值超过1500万美元。这些珍稀展品不仅让观众明白环境才是动物的“雕塑师”,更填补了国内外自然博物馆的收藏空白。待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建成后,这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将成为该馆的永久展品。

  一串“留香”的公益品牌

  一台由12根看不见的光束组成的无弦琴后,小女孩姗姗聚精会神地“弹奏”起乐曲。弹着弹着,感觉来了,姗姗情不自禁地扭起了腰,俨然成了台上的女主角。几年前,发生在上海市第一聋校的一幕令左焕琛至今难忘。

  为聋哑孩子送去知识和快乐的,是由基金会精心创意的一座“会走路”的科技馆。自2003年11月创立至今,“流动科技馆”的足迹已遍布上海19个区县的社区、街道、部队和学校。今年5月,它第一次走出上海,把来自申城的科普阳光撒播到都江堰地震灾区。

  如今,“流动科技馆”的内容已从传统的光、电、热,拓展到人与健康、生态环境等领域。作为基金会旗下的明星品牌,它的“巡演”频率越来越高,一年的档期往往年初就已排满。听说市民把“流动科技馆”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科技馆”,左焕琛感到十分欣慰,有时,她还会忙里抽空为展品展项亲自撰写图文板。

  八年来,基金会相继创办了一系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公益品牌。每月两次的“盲人科普之旅”让千名视障人士在身临其境的地震历险、惟妙惟肖的全息音响中体验科学的乐趣;一年两次的“手拉手同享科普阳光”科普夏令营让外来务工者子女、自强少年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有机会畅游科技馆,走进平日难得一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农业园区;而全市近万名贫困家庭老人和受助学生则通过“慈善科普之路”走进五彩缤纷的科学殿堂,分享迷人的科普阳光。

  一项延续的未来事业

  “与雪中送炭式的慈善捐赠相比,科普捐赠容易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募捐的难度也就更大。”不过,让左焕琛欣慰的是,如今愿意为科普出钱出力的热心人越来越多了。短短八年,基金会募捐到的资金加实物共计2亿余元。这其中,既包含着捐赠者的爱心,也融入了募集者的智慧。

  为拓宽募捐渠道,基金会不断探索新的捐赠方式,例如以项目带动捐赠,举办捐赠拍卖会,政府购买服务等。左焕琛告诉记者,“流动科技馆”、“盲人科普之旅”、“科普夏令营”、“慈善科普之路”、“科普拓展培育基地”等品牌活动走的都是以项目带动捐赠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受捐赠者欢迎,也更有利于长期合作,但前提是基金会必须持续拿出好创意和好项目。

  于是,层出不穷的科普金点子使基金会的运作渐入佳境:配有有声浏览器的“盲人网吧”凝结着外国驻沪领事夫人们的百分百心意;足不出沪“放眼看世界”的设想,在由IBM公司捐赠的6台多媒体科技亭中变成了现实;由知名院士、学者主讲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得到了美国塔吉特(Target)公司的鼎力相助……

  “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一个‘未来系列项目’,专门设立了‘青少年创新科技基金’,为申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说到此,左焕琛显得有些激动,仿佛看到了一条指引年轻一代通向未来的创新之路。据悉,在市科委和市教委支持下,基金会选拔了一批热爱科学的中学生,让他们带着课题,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

  风雨兼程,以大爱书写科普

  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这决定了科普教育事业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有广泛动员社会,才能使科普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繁荣壮大。

  为此,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的理念。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01年10月23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前身———上海科技馆基金会诞生,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左焕琛担任基金会理事长。

  八年来,基金会始终贴近社会热点,普及科学知识,积极资助和兴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展览、宣教及竞赛活动,同时,基金会长期坚持用爱和真情向各类弱势群体播撒科普阳光。至去年底,基金会举办的科普教育活动受益公众达400余万人次。

  八年间,基金会不等、不靠、不要,主动出击,不断探索捐赠之路,尝试以项目带捐赠、捐赠拍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募集海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累计募集资金和标本、展项等实物逾2亿元。

  八年来,基金会风雨兼程,逐步走向正轨、走向规范。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她,正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9年起,基金会将以国际一流的基金会为参照,“依托科技馆,面向全市,联动长三角,走向全国、世界”,结合中国特色,在资金募集、公益性科普活动开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鼓励创新,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最近,基金会又通过了国家5A级社会组织评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一如既往,大胆创新,勇往直前,用真情描绘上海科普教育新蓝图,以大爱谱写科普工作崭新篇章。

  传递科学火种播撒真情阳光

  精彩展事

  ●神舟六号飞行实物展●动物世界展●科学与健康同行———SARS的启示●消失的恐龙王国———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始终贴近社会热点,普及科学知识,积极资助和兴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展览、宣教及竞赛,同时,基金会也注重为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提供支持、奖励。

  多年来,基金会成功举办或资助举办了“科学与健康同行———SARS的启示”、“神舟六号飞行实物展”、“动物世界展”、“消失的恐龙王国———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等多项大型科普展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在各项展览中,“神舟五号、六号”飞船展和“动物世界”展最受关注。

  2006年4月,为庆祝“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普及航天科普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科技馆共同举办“神舟六号飞船实物展”。上海科技界、教育界人士和社区居民共23万人次参观了此次展览。

  2007年9月,中共“十七大”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思想。为落实“十七”大精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辛苦三年募集而来的“动物世界”展隆重推出。展览展出的标本来自非洲、亚洲、南北美洲以及澳洲等地,共计186件,其中不少标本属于濒危和珍稀物种,填补了国内自然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品牌活动

  ●流动科技馆●“迎世博———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科普系列活动●盲人科普之旅●“手拉手同享科普阳光”科普夏令营●慈善科普之路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八年来,坚持用爱和真情播撒科普阳光,相继成功开展了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公众科普教育活动,创立了一批科普教育活动品牌。

  “流动科技馆”是基金会于2003年11月创立的科普教育活动,使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会到科学的魅力。而魅力的源起,都与其内容内涵密切相关。

  “流动科技馆”学科知识丰富,形式新颖,包含“智慧之光”、“人与健康”、“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等四大板块。其中,“智慧之光”板块主要涉及光学、力学、电磁学、数学、声学等内容;“人与健康”板块,以互动展品、医学标本、人体模型进行展示;“生态文明”板块通过野生动物标本等展品,呼吁公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板块,以互动展品及展板的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使每位参观者在动手参与中享受节约能源的乐趣。在这些板块基础上,基金会还常常根据科技、社会热点,不断推陈出新。

  流动科技馆既能激发参观者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又与生活中常见的、蕴涵诸多科学知识的自然现象相结合,深入浅出,对于指导广大市民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迎世博———健康上海、生态上海”大型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是基金会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精品上海、数字上海”的战略要求,贯彻落实迎世博的行动计划,策划举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基金会通过举办征文、演讲、绘画、摄影、小品、网页、健身跑、辩论会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及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受益群众已逾百万,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不懈努力。

  2003年8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开通了“盲人科普之旅”,让视障人士也能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这是基金会为社会弱势人群度身定制的服务,也是以真情传播科技、用科普播撒至爱的具体行动之一。借助上海科技馆平台,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携手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让盲人在配有有声浏览器的“特制网吧”里遨游世界。同时,基金会还在上海科技馆的展项中精心挑选了适合盲人参与的地震历险、全息音响、海上航行器等互动项目,坚持每月2次,组织各区县盲人和视力残疾者亲身体验。五年多来,静安、长宁、浦东等12个区县近百个街道的几千名盲人和视力残疾者,先后以这种方式与科技亲密接触。

  创办于2003年的“手拉手同享科普阳光”科普夏令营,是基金会面向全市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者子女设立的品牌活动。本市各区县的优秀学子、外来务工者子女、自强少年、聋哑学生以及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和儿童,都是该活动的受益对象。其宗旨是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的孩子们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五年来,“手拉手同享科普阳光”科普夏令营带领同学走进五彩缤纷的科技殿堂和高科技企业,领略平时难得一见的科技研发中心和实验工作区域,与科技工作者交流讨论,令他们获益匪浅。

  “慈善科普之路”首次“铺设”于2005年9月17日。它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在上海科技馆亲手开通。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贫困家庭的老人和受助学生这一对特殊社会群体,为其提供免费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四年来,已有近万人成为“播撒蓝天至爱,同享科普阳光———科普慈善之路”的受益人。

  “流动科技馆”拥抱地震灾区

  野花如天界播撒的碎金银,开遍了5月的川西平原。山路蜿蜒,路边不时可见山石滚落的痕迹,提醒人们一年前的那段令世人断肠的国殇———“5.12”汶川特大地震。

  震灾虽无情,人间有大爱。

  5月8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品牌活动“流动科技馆”随市科委来到都江堰展出。开幕式上,上海科技代表团还向都江堰市政府捐赠了价值这批30万元的“流动科技馆”科普互动展品、教具、书籍、轮椅等。

  上海代表团此行由全国政协常委、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带队,成员包括上海市府副秘书长、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指挥部总指挥薛潮,市科技党委书记陈克宏,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上海科技馆馆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小明等。他们都是带着对灾区的关爱而来。

  巡展活动开幕式上,都江堰市市长徐富艺满怀深情地说,“流动科技馆”在都江堰的展出和扎根,饱含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

  事实上,从汶川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起,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对灾区的关心就从未停止过。2008年5月13日,地震后第二天,基金会立即通过有关部门向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同时,基金会收到热心科普公益事业的元达律师事务所的15万元捐赠,并将此捐款定项用于灾区科普重建工作。

  “流动科技馆”此行是它首次走出上海。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流动科技馆”希望帮助都江堰人民坚定信心,以科学方法重建家园,并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经过精心挑选,宝钢集团协助援建的翔凤桥安置点被确定为“流动科技馆”在都江堰的基地,这里有4栋大型彩钢板拱形活动房,非常适合展示。开幕当天前来参观的群众、学生有约千余人。32件由基金会精心研发、挑选、适合灾区重建的科普互动展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如上图)。如演示气体电离现象的“辉光球”、演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发电”等。在“双曲狭缝”前,观众们边琢磨边纳闷:“笔直的金属棍咋就能从弯曲的缝中钻过去呢?”此外,在这片崇尚三国文化的土地上,一群长者还饶有兴致地摆弄着传统智力游戏“华容道”。当天,都江堰中学有20多位学生闻讯赶来,经过基金会培训,他们身披“都江堰市志愿者”缎带,为观众讲解展品。

  5月9日,“流动科技馆”来到上海援建落成的第一所学校———崇义镇绿地土桥小学。那天是该校正式复课的日子,师生们观展热情踊跃,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当地老师一起,一边指导孩子们操作展品,一边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5月10日,流动科技馆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都江堰最大的安置点“勤俭人家”。这里安置着1.2万余人。“流动科技馆”一露面,马上受到热捧。在现场,中央电视台对流动科技馆作了报道,主持人说:流动科技馆丰富了灾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流动科技馆入川,承载着两地同胞间的情谊,诠释着血浓于水的真谛。在“流动科技馆”的留言簿上,许多都江堰人民留下了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流动科技馆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认识到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流动科技馆让我们知道,国家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希望以后更发达。”“今天我们受益,明天我们将飞得更高更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常委左焕琛畅谈捐赠智慧
    ·生源地贷款受理工作启动 毕业后6年内须还
    ·过家鼎回忆中美《上海公报》拟定内幕
    ·世博会期间申城食品卫生保障分三等级
    ·申城紧急部署迎战"莫拉克" 预计台风外
    ·"莫拉克"出题 "大风车"迎考
    ·闸门提前关闭杜绝潮水倒灌
    ·电力部门进入防台防汛预警
    · 申城上半年单位能耗有望降8%
    ·全国人大调研组反馈在沪调研情况 刘云耕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