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后天,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就将开幕,读书这个老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人们是否还在读书?在阅读什么样的书?阅读习惯又有何变化?东方民意民调数据库上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主要通过电话和街访完成,共有607位上海市民接受访问。
东方网8月11日消息:据《东方早报》东方民意调查显示,传统纸质阅读,正受到电子或在线阅读等新兴方式的挑战。在20至40岁的受访群体中,超过八成曾在电脑前读书,这一比例在40至60岁的受访群体中仅不到三成,显示年轻人的阅读方式较前辈已经有所改变。未来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可能呈现分庭抗礼的局面。
工作忙是不读书主因
调查显示,多数市民都有良好阅读习惯。45.0%的受访者在一周之内曾连续读书半小时以上。仅2.8%的受访者上次长时间读书是在一年前。受访者中,37.5%一年读书数量为3到5本,17.3%一年读5到10本,甚至有17.1%一年读书超过10本。
在导致读书时间减少的原因之中,工作太忙成了最大障碍,有58.8%的人选择这项。位居其后的是静不下心,占比38.0%。看来,浮躁的生活状态很难和理性的阅读相容。此外数据显示,小说(64.7%)、历史类书籍(32.1%)和健康书籍(28.5%)依然是人们最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
青年读纸质书时间减少
调查发现,阅读习惯的代沟正在加深。青年一代中,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正在减少,他们更多选择在电脑前进行电子阅读。而40岁以上的群体则很少有此尝试。
20至30岁的群体中,只有15.0%的人从未尝试在电脑前读书,这一比例在30至40岁群体中为15.6%,在40至50岁的群体中则飙升到了72%。20到30岁的年轻人中,有30.9%的人经常进行电子或在线阅读。
年轻人中,即使是阅读纸质书,也更加喜欢通过网络购书。20多岁受访群体中,有39.8%选择网购,这一比例在30多岁受访群体中为33.6%,40多岁群体中则降到了12%
。
此外,受访者中,45.5%表示过去一年中,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减少了,只有10.4%称读了更多的纸质书。“网上电子书都是下载下来的,不花钱。”家住普陀的受访者华先生说。
过去一年中,
你最喜欢的书?
1、杜拉拉升职记 35人
2、明朝那些事 28人
3、潜伏 11人
4、鬼吹灯 8人
5、士兵突击 7人
5、盗墓笔记 7人
5、三国演义 7人
8、狼图腾 4人
9、红楼梦 3人
9、达芬奇密码 3人
专家观点
中国作协会员、文艺类媒体副主编陆梅:网络与传统阅读“互补”
“传统”与“网络”在人们阅读生活中将会如何“相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艺类媒体副主编陆梅给出了她的观点:“更可能的趋势是两相借力,互为补充。”
“从全球书业大背景看,网络阅读不可能替代传统阅读。”陆梅告诉早报记者,“只能说,两者的读者的对象与年龄层愈加细分和明确。传统阅读有‘传统’的读者,电子阅读有新新的拥趸。”
也许快餐式的网络阅读更能适应都市节奏。但在陆梅看来,传统阅读依然会有自己忠实的“粉丝群”。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权部主任王一方:多读纸质书助思维“发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权部主任王一方表示,网络处在金字塔最基础的底部,它带来了海量信息,但选择多了,也难选到“精品”。网络是流动闪存的,只适合快速浏览,电子书籍只能带来“轻阅读”,无法丰富和充实自己内在的精神。
“我们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吸取思想。传统的纸质书,易有一种‘凝聚效应’,多读纸质书,才能使人静心思考,更有洞察力、创新和创造力。”王一方说,“人们不仅要读纸质书,更要将一本书反复阅读……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发酵’。”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