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柳条、一张红纸、一团泥巴,虽然不起眼,但却靠着传统工艺和现代产业,为山东农民敲开了一扇增收之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年到,春联俏,这下山东春联专业村——高密的东李村可热闹了。现在每天这里就有30多万套红纸春联销往全国,170户的小村庄加工春联的就有140多家。 tujian.org
东李村村民 李兆成:这段时间能干10万幅,毛收入四、五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滨州的兴福镇也盯住了春节大市场,推开家家户户的院门,从老到幼,一天就要编出二十几种上万只草柳编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兴福镇村民 宋加业:晚上看着电视就干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说话间,老宋编好的半成品就够装了一车,接着就运到了镇上的深加工基地,统一包装销售。走出了家家户户小作坊的兴福草柳编,如今是拧成了一根绳,4000多农户编织的、钉框的、做绳的,都专业分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场】您能想到吗,就是柳条、苇草、芦苇、玉米皮、纸绳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现在在兴福镇已经开发出了近4000种畅销海内外的手工艺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兴福镇党委书记 常万成:我们兴福镇9400户农民,2005年的银行存款余额是9个多亿,户均存款10万多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兴福镇编织出了幸福路,原本只是杨家埠村的民俗特色——潍坊风筝,则为当地农民带来了80%的收入。还有红火火的中国结、花哨的“叫虎”、精美的剪纸。现在,山东农民仅围绕着民俗专业村、专业镇的兴起,每年创造的产值就要超过1000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