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提高审批效率 沈阳打造国内最优投资环境
2009-04-30
  ——落实《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系列报道之十   从现在开始,无论是正常工作日还是周末或节假日,无论是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沈阳市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可以进行招标了。落实《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30条政策措施”)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优化了招投标流程,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   “30条政策措施”公布以后,市纪委、监察局等共撤销评比表彰达标项目216项,减少经费433万元;将陆续取消收费项目942项,降低收费标准132项;市纪委、监察局已解决了企业咨询及投诉474件,为沈阳市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和宽松的环境。另外,沈阳市还建立了企业投诉快速查办机制,对企业和群众举报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违反市政府政策措施规定的,承诺在7日内查结反馈。   标没招完 专家不出交易中心   以往评标和开标时,要按工程的备案日期依次排序,如果开标日期恰逢节假日或周末,就要延后。假如排在了10月1日,就要在黄金周结束后的10月8日再开标。而沈阳大项目云集,工期紧,开标延迟容易耽误事。   “30条政策措施”规定,标没招完,专家不出交易中心。沈阳市建筑工程交易管理中心主任苏立坚表示,现在,已具备招标条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将不受节假日和作息时间限制,项目单位直接申请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即时组织评标和开标。也就是说,即使赶在了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开标也将照常进行。在日常工作日,开标也不再受作息时间限制,17时30分下班后,也可以开标。   有的招标一天时间无法完成,以往评标专家要在外面的宾馆过夜,由于不在监控之内,有发生串标的可能。如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内部设置了七个客房,专家过夜不出交易中心,时时处在监督之下,保证了公正公平。   重点项目可先招标后备案   按照规定,项目招标前,需要先期提供环保、规划、消防等相关审批部门的各项要件,而且缺一不可。但往往有这种情况发生——由于某个部门的批件下达较晚,拖了后腿,导致整个项目无法招标。   如今,沈阳市规定,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采取平行运作的招投标方式,只要基本符合招标条件,即使某个审批部门的批件没有下达,但该部门对项目无疑义,就可先期进行招标,待手续完备后再予以备案。   “30条政策措施”落实以后,会对抢抓工期创造条件。沈阳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谦介绍,沈阳每年只有7个多月的无霜期适宜施工,平行运作的招投标方式,平均能为项目抢出20天左右的宝贵工期。   5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设立审批   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面,沈阳市启动了市区联动工作机制,企业设立所涉及的前置审批部门一律实行联合办理制度。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即到即审,即到即验,即到即办,对重大项目实行现场办公。基本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限控制在一个月内。企业设立的总体审批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50%的审批项目实行网上申报。   市政府下发“30条政策措施”以后,沈阳市成立了“30条政策措施”服务办公室,在市行政审批大厅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受理企业有关“30条政策措施”的各项申请,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30条政策措施”涉及的22个职能部门,都已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三楼设立了服务窗口,指定专人负责解答和受理“30条政策措施”中本单位承办的事项。截至目前,各窗口累计受理企业申请22项,办结四项。   沈阳日报主任记者傅淞岩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