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黄沙肆虐的22个“大风口”终于在一片片葱茏的林木带面前止步。在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带康平县一侧的小城子村,72岁的村民王焕臣告诉记者:“过去咱农民收入低得可怜,而眼下一片片、一行行的林带为咱带来了富裕!”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遏制了风沙对沈阳的威胁,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最北端矗立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康平县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是全国的重风沙危害地区。过去风沙肆虐,每天向沈阳推进12米,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康平人真正苦,每天吃进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间补”是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衰退的真实写照。
康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以境内原来的辽宁内蒙古边界防护林带为基础,规划了1000米宽、128公里长的防风阻沙带,并于2002年开始结合退耕还林大面积实施。2002年至2007年,全县新增森林面积54.1万亩,现在,全县有林面积已扩大到12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提高到35.8%,半固定和固定沙地治理率达到了98%以上,土地沙化实现了逆转,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大风和扬沙天气明显减少,以寒富苹果、桑树、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
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带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到2011年,风沙缓冲区40万亩的植树造林计划将如期完成。康平县提出,到2012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基本实现“村在林中,树在村中,村村绿色环抱,镇镇绿树相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