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农民工工伤咋维权? 寻根求源有“四难”[图]
2009-04-30
     □本报记者/赵乃林   张 威 制图   杨春文是一名农民工,曾任沈阳市鲁园农民工工会副主席,现在主持着辽宁青年农民工俱乐部维权热线。 3个月前,他在《中国工运》杂志上撰文《关于农民工工伤案的思考》;半个月前,他与人合写的 《打工者合法权益维护指南》面世。 “我觉得,农民工维权主要有两块,一个是讨薪,一个是解决工伤问题。这两块相比,后者更让人头疼。 ”杨春文语气沉重。   “越渴越吃盐”   农民工郭军来自凌源市三家子乡农村,家境贫困。 2003年,他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从二楼摔下致残,法院判包工头和建筑公司陪他24万元,可钱却迟迟拿不到手。因无钱,他的伤情错过了治疗时机,他丧失了劳动能力。他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妻子离家而去。   这些年,杨春文经手解决过很多农民工工伤案,他用一句土话概括这类案子的特点,就是“越渴越吃盐”。“越是贫困地区、越是收入低的家庭,农民工工伤案就越多。我省的辽西、辽北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当地农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因身无技能,所从事的往往是‘门槛’低但却风险性极大的建筑业,所以他们发生工伤事故也就相对较多。同样,在农村,富裕的地方、富裕的人家一般不会外出打工。另外,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有的做了老板,有的返乡创业,有的从高风险行业转向了低风险行业,只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打工者才不得不干重体力和高风险的活,尤为严重的情况是,这些打工者都是青壮年男性,他们一旦出事,也就意味着家里的‘顶梁柱’塌了。 ”   寻根求源有“四难”   历时5年,直至今年初,在杨春文等人的帮助下,郭军的工伤案才画上迟到的句号。究其原因,是因为被告转移财产,法院遭遇申请执行难。尽管最终郭军得到补偿,可除去四处奔波等的开销,实际到手的不足15万元。   在杨春文看来,除郭军这类案子属执行难外,还有认定难、诉讼难、治疗难等情况都是妨碍农民工工伤案解决的重要原因。譬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申请工伤认定需要填写工伤申请表,并提交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等有效证明,可绝大多数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存在的只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一旦发生工伤根本拿不出相关证明。有的用人单位在把农民工送到医院治疗时,用别人的名字,这就给日后的工伤认定带来难度。还有诉讼难,由于农民工相对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识少,工伤发生后,他们不知道怎么打官司,况且打官司需要钱,需要时间和精力,有的农民工伤残严重,很难去打官司,即使有人帮助也是相当困难的。申请执行难是说,提出申请执行,需要申请人提供被申请人的财产情况,有的农民工对老板的姓名都不清楚,更何况他的财产情况。就工伤治疗难而言,在工伤案发生初期,医疗费用一般都由用人单位垫付,可一旦农民工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后,用人单位就不愿意再支付医疗费用,有的干脆停止支付,迫使农民工出院,乃至引发一些无法挽回的结果。   杨春文分析认为,农民工工伤案很多成了难题、死案,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现行规定不能使农民工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杨春文说,他把这些问题摆到台面,就是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能为有关部门从政策层面上更深入地加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链接:   《辽宁省农民工权益保护规定》将从5月1日开始实行。   我省有农民工290多万人,他们是城市发展和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由于体制、制度、观念等原因,在农民工就业、工资支付、缴纳各种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子女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规定”明确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关方面表示,这个“规定”保护农民工权益力度空前。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