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西装备制造业“危”中求“机”报告(下) |
2009-04-30 |
|
主任记者 傅淞岩
这几天,鸿祥猎头公司经理魏强的“短信呼”不时响起——江苏、浙江等地的产业工人请他在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企业找工作。魏强在长江三角洲做过十多年的“猎头公司”,凭着敏锐的职业嗅觉,一个月前他把公司开到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局的大楼附近。魏强说:“南资北上是趋势,随之而来的必是‘南工北上’。”
这几天,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局局长李桂君也很忙,忙着为企业招人。天海电装有限公司一条生产线就需要100多人;三一重装的一个大型车间需要400多人……
“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正在奏响改造崛起、再工业化、后工业化的‘三部曲’,最终形成世界罕见的装备制造产业规模。”3月23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表示,铁西正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世界级发展环境,聚集区内五大服务平台正在形成,1000多家企业配套正在向这里聚集。
发展“绿色产业”,迎接全球经济“第六波”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铆工杨建华,对每个重达几十吨的机壳不规则立面进行拼装,拼装成几百吨的“变形金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杰清,对几万个零件细心装配,使所有零件都丝丝入扣;沈鼓高级工人技师徐强加工的直径1米的大型齿轮,创造了“徐强精度”,超越了欧美教科书上描绘的理论完美精度。
在‘金融寒冬’中,更加凸现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成本竞争。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给驻区企业完美转身提供了条件。”李桂君表示,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企业都在“抄底”沈阳等地的产业工人,以此推动企业技术全面升级。
美国经济大师熊彼特认为,每次经济危机都会激发技术的飞跃,迈进“长波周期”的繁荣。工业文明走过了以纺织机为代表的“第一波”和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波……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或许能打开一场以新能源产业革命为推动的“第六波”。
在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内,一场以生产风能产品等为主的“绿色产业革命”,构成了聚集区再工业化的强大动力。远大集团消化了瑞士ABB技术研制出的中国首台1.5兆瓦风机正在成批量生产;华创风能与中国风能理论基地——沈阳工业大学强强合作,打造4万平方米的风电产品研发基地;“南资”中复连众已投资5亿元,在这里打造16.9万平方米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沈鼓集团与美国超导公司、英国罗曼克斯公司合作研发成套风电产品,5年后将形成百亿元规模;世界知名风电企业德国SEW公司增资1500万美元,在这里生产为风电配套的减速机……
风电是世界顶尖技术荟萃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沈阳大学金融系主任姜伟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挥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配套密集的优势,成为“金融寒冬”中的暖地。到2017年,聚集区内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总量的比重将达70%以上。
“铁西服务”,昂起世界再工业化的 “龙头”
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山脉中小孤山,海拔2300米,山路崎岖、岩层脆弱,当地的关仁忠常到这里放羊。一个雨季过后,关大爷惊讶地发现,在山顶的那块空地上,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一台巨大的变压器(重达240吨)。这来自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交钥匙”能力。沈变集团公司不仅研发出中国首台750万伏变压器,还将其改造成为中国首台大容量解体变压器,而且拥有国际性物流解决方案:把巨大的装置拆解后分成9批运送上山,在山顶盖厂房重新安装机械。
在聚集区内,“铁西制造”正向交钥匙式的“铁西服务”升级。“聚集区的物流中心,将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超市’,订购商看中一件产品,将以海陆空等多种物流形式运送,由专业人员安装。”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说,随着香港招商局物流等10余户世界级物流企业入驻,这里将出现“物流 会展”的产后服务,将出现为骨干企业的世界级产品搭建的永不落幕的展销会。
3月22日,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内,投资1.5亿元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断面掘进机试验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这个中心将与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浙江大学等11所大学、研究所合作,聚集力学、黏土力学等11个门类的专家,与北方重工的中国和法国工程师们一起进行技术创新。这个实验中心与车间连通,科研成果与生产可以无缝对接。
近年来,国内名牌大学都相继设立了“铁西企业班”:清华大学、大连理工设立了“北方重工班”,同济大学设立了“机床研究中心”……聚集区内,北京清华工研院北方中心已落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学研基地全面启动。聚集区内34个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的运行,以及省、市质量检测基地的建设,使聚集区内的研发平台具备了世界级水准。
同时,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内“资本荡漾”。沈阳达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铁西装备制造业的融资平台,它将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发行20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渤海基金、中科招商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将陆续入驻,大量资本即将“春风化雨”,为聚集区内的企业提供国际一流的“铁西服务”,使聚集区成为世界再工业化的“一个龙头”。
“抱团取暖”战略,成就世界级“工业森林”
“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却拿到了德国市场近20年的最大订单。”3月25日,沈阳机床集团德国希斯公司负责人说。欧洲是国际金融危机席卷的一个“重灾区”,希斯公司却在德国市场签了765万欧元的大单,为欧洲新能源产业——风力发电提供设备。目前,希斯公司已连续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拿下6110万欧元的重大高端机床订单。“我们的订单已签到了2012年,现在已经到了‘挑剔’新客户的程度。”因为与沈阳机床“母体”有“抱团”的优势,希斯公司实现了“逆势而起”。“沈阳机床、北方交通重工集团等企业抵御金融危机能力很强,这也会使上下关联产业受惠,进而形成企业‘抱团过冬’的能力。”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说。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发生“智变”,在对外资、南资的招商中,聚集区内的骨干企业将唱“主角”,开展“产业链招商”、“大企业招商”。顺应“抱团取暖”大势,聚集区内正在形成骨干企业配套的20个基础产业集团。
“基础零部件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短腿’,近70%的行业利润要被进口零部件吃掉。”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姜国平介绍。这种情况,将在铁西得到改变。目前,聚集区内,模具产业集群的企业已突破60户,仪器仪表、铸锻产业集群已形成产业气候。10年后,骨干企业不出铁西,便能组装出一套大型成套设备。
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崛起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正形成世界级的“工业森林”。铁西老工业基地带着深刻的内涵,胸有成竹地奏响冲击世界级的“工业化三部曲”。10年后,聚集区内工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