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下乡促进农民健康——访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 |
2009-04-30 |
|
东北新闻网讯(阎红 记者 张曦尧)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医疗条件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卫生下乡"不失为一种"雪中送炭"的好办法。辽宁省的卫生下乡工作多年来坚持一贯,在城市带动农村、医疗服务农民、推动城乡卫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较好地实现了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目标,为保障全省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最近记者采访了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请他谈谈该省如何建立卫生下乡长效机制,让农民真正地享受到卫生下乡的实惠。
记者:姜厅长,您好!近年来,卫生下乡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欢迎,辽宁省卫生下乡颇具特色,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卫生下乡和医疗扶贫行动,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姜潮:卫生下乡和医疗扶贫是帮助农民群众脱贫,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卫生部门的一项神圣任务。厅党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全省卫生系统积极行动起来,各级卫生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要有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并有具体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制定了"全省卫生系统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医疗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省医疗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自2001年以来,辽宁省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共组织开展了9次大规模的卫生下乡和医疗扶贫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保障全省农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9次大型卫生下乡和医疗扶贫行动中,全省共派出了2730支医疗队,派出医务人员26144人次,覆盖了全部农村县的大部分乡村,诊治病人503087人次,手术3060例,做白内障手术1800例,免费发放药品价值约1444.4万元,减免各种诊治费用1308.4万元。
记者:在转变实现"三下乡"为"常下乡"的目标,你们省是如何将卫生支农工作引向深入,是如何建立了一种卫生下乡的长效机制?你们在积极探索创新,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姜潮:随着卫生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决"常下乡"问题,如何建立起一支不走的卫生下乡工作队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自1985年起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工作,支援工作的重点的农村中心卫生院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1年,辽宁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辽宁省县(市)医院临床科室技术建设规范》,确定了省内19所著名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四个市对口支援辽宁省贫困地区的县医院,并要求经过5年时间,全省受支援的县医院达到《辽宁省县(市)医院临床科室技术建设规范》的标准。支援工作以技术支援为主,包括手术、讲课、开展临床新技术等多种形式。同时还要求各市组织本地区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点支援县分院、中心卫生院、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在城乡对口支援工作中,全省共援建卫生室638个,援助受援单位开展新技术570项,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1450个,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47261人次,医疗队下乡2799支,开展手术2298例,医务人员下乡20120人次,诊治病人51.36万人次,赠送医疗器械药品总价值1308.9万元。70%以上的医院经过支援,达到了《辽宁省县(市)医院临床科室技术建设规范》的标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积极探索对县医院帮扶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协作医院"模式,在省内已与9家县医院建立了协作医院关系,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质量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对协作医院进行全方位支持与帮扶,架起了县医院与城市大医院间的绿色通道,使城市大医院成为县医院的坚强后盾,快速高效地为县医院解决很多后续的医疗问题。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卫生扶贫行动中针对朝阳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发,地区内无先进诊治手段的状况,在本院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朝阳县医院无偿赠送了原价值1200余万元的数字减影机,并无偿培训技术人员,现该机已正常运转,完成心导管检查及手术100余例,填补了朝阳地区的医疗空白。
记者:"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是政府为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工程。在这里,请您介绍一下你们省实施情况。
姜潮:卫生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通知》下发后,辽宁省卫生厅及时进行全省动员,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安排部署全省的万名医师下乡工作。重点是支援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县医院,确定以省直医疗机构为主,结合各重点县所在市卫生局确定的各地区技术力量较强的三级医院共同实行对口支援,其余的县医院由所在市卫生局统一安排,要求各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要共同努力,争取用三年时间使受援县医院达到《辽宁省县(市)医院临床科室技术建设规范》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全省支、受援双方签订协议20对,已有包括内、外、妇、儿、传染、五官、检验、放射、急诊科1500余名受援单位医务人员到支援单位进修;支援单位派出2000多名内、外、妇、放射、检验科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到受援单位工作。支援医院医务人员采取分期分批,定期轮换的办法,在受援医院连续开展工作,为受援医院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帮扶",通过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培养受援医院自身力量,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记者:为增强农村卫生机构的"造血"功能,你们省尤其注重加强了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想了解一下在这方面你们省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
姜潮:在多年的卫生支农实践中,我们把集中开展活动与长年卫生支农结合起来,把一次性卫生下乡活动和支援受援双方建立固定联系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探索长效卫生支农机制。农村卫生工作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工作一线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中专生,技术水平较低。根据县乡医务人员急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工作需要,我厅决定充分利用省财政安排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着力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农村卫生机构的"造血"功能,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定向为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医学专科学历教育及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职高等医学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开始,招收了两届,每届1500名乡镇卫生院取得中专或中专同等学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45周岁以下临床医生,免费到高等医学院校接受成人专科学历教育。
(二)建立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和在职培训制度。从乡镇卫生院选送有一定实践经验、年龄适当的业务骨干免费到上级卫生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通过辽宁省远程医学教育培训网对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和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培训,2008年培训医生和护士2460人、乡村医生4280人。
(三)开展推广农村适宜技术项目的培训,选择1项国家推荐的适用于农村的卫生技术项目在全省推广,每项技术在每个乡镇卫生院培训1人,全省培训906人。
(四)以卫生厅在中国医大一院设立的辽宁省县(市、区)级医院临床骨干医师培训中心为依托,培养 "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重点针对全省农村县(市、区)医院的医疗骨干开展全方位的免费培训,切实提高县(市、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目前,已对14市44县61区的县(市)、区级医院骨干医师进行了为期两年免费培训。共培训医师总人数4000余人,培训学时数达到6000多学时。中心还通过外派专家会诊(或义诊)及远程会诊方式对县级医院进行了医疗指导工作,共派出会诊及义诊专家人数300余人,诊治患者近5000人,远程会诊125次。医院共支出培训费用100余万元。通过培训,辽宁省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如宽甸县医院在医生培训后增加了一系列新的诊疗项目,如医院购置了4台呼吸机,开展了重症病人监护等工作,结束了县医院不会用呼吸机的历史,呼吸科新开展了肺部肿块、肺间质病的诊断工作,引进了分组护理、晨间查房、夜间查房等新的护理模式。
记者:在医疗扶贫和卫生下乡工作中,你们是如何突出重点人群,抓好特困患者的医疗救助?
姜潮:辽宁省卫生厅党组把医疗扶贫和卫生下乡的重点放在城乡特困人群中的患病人员,特别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特困户、荣转军人、五保户等,着重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大病重病。高度重视城市下岗职工特别是城市下岗特困职工的医疗问题,与该省物价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下岗特困职工医疗扶贫工作的通知》,对城市区以上医院都按要求开展了城市下岗特困职工门诊诊室,对下岗特困职工的医药费用予以相应的减免。开展卫生下社区活动,各市分别在城市的社区、街道或公园等地定期举行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
同时,突出卫生下乡的工作重点,把力量集中起来,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灾区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坚持雪中送炭,充分发挥好医疗卫生单位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我们将医疗扶贫行动与防盲治盲工作和"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结合起来,组派医疗队深入农村进行防盲宣传,普查筛选病人。与辽宁省残联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针对白内障致盲贫困人群的"光明行动",将医疗扶贫行动与防盲治盲工作和"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结合起来,组派医疗队深入农村进行防盲宣传,普查筛选病人,使5万多贫困白内障患者重现光明,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与省残联配合,在朝阳县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工程,在朝阳县实施白内障手术1498例,脱盲率100%,脱残率95%,人工晶体植入率95%以上,使朝阳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白内障障碍县。
记者:我们知道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保证他们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谈谈今后你们省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的打算。
姜潮:开展卫生下乡活动确实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卫生条件,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缺医少药的问题,但与广大农民群众就医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各地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卫生下乡的长效机制是摆在我们每个卫生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尽管我省卫生下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应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不断完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卫生支农的各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和完善卫生下乡的长效机制。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争取辽宁省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根据全省实际,实行省级、市级医院联动,支援全省39个县医院和5个中医院,支援230个乡镇卫生院。省及各市级支援医院每年向39个县医院、5个县中医院派驻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高年资主治医师,根据需要也可以派遣一名护理管理人员。各市派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每年向230个乡镇卫生院派驻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力争通过3年时间,组织城市医院医师支援农村县医院、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切实提高受援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研究掌握新形势下卫生支农工作的特点,充实下乡内容,拓宽下乡途径,健全下乡机制,努力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