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春"难阻"飞出燕" 北方首个工业飞地应对经济 |
2009-04-30 |
|
大连日报讯(记者修伟 战庆国)3月,初春乍寒,在位于普兰店市皮口镇内的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D区内的土石方回填工程现场,数辆大型卡车正将土石方回填至相应位置,推土机轰鸣着将土石方推下废弃盐田,现场工人挥汗如雨,从旁边的海面上飞来的海鸥在施工现场上方盘旋着、鸣叫着,似乎在给这块承载着海岛百姓希望的园区加油、鼓劲……作为我国北方首个工业飞地,到下月底,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就将完成面积为2000余亩的土地土石方回填工程,累计回填土石方将达6000余万方,长海(皮口)渔业园区将基本完成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这只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群岛边境县“飞”出的“雏燕”,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长海县对外开放后国内外投资商的光临。
在我国,“飞地”的概念始见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受地域限制,地方将其工业企业“飞”出原区域,开拓新空间,既能保持原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工业规模,又能带动相关“飞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为一举多得。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长海县首次“飞”出海岛,在与之相邻的皮口镇购买了一块近4平方公里的废弃盐田,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海岛独特的资源优势,全力突破海岛经济增长的极限和发展瓶颈,加速实施其“工业强县”的战略。这一我国北方的首个工业飞地,自落地之日起,便获得了省、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短短几年内,先后被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纳入重点建设规划区,被省政府列为全省15个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支持园区,被省科技厅命名为“辽宁省海洋科技产业园”,被我市列为“一岛十区”重点产业园区,被授予“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海分园”称号,被中科院大连化物研究所定位为海洋生物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迅速成为我市黄海沿岸的一大投资热点,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眼球。
在紧张施工的建设现场,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已吸引投资4亿余元,完成了A、B、C区“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落户企业的实际情况加设了海水管道,理顺了园区的行政归属权,与相关投资商达成了投资额近1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这只“飞出燕”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冷春”。园区副主任于喜盛告诉记者:面对金融危机,加工区管委会在坚持建设和招商两不误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向招商转移,为此做了三方面工作:其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将加工区的相关资料和政策信息在市外经贸局网站上挂帖,制作了招商邀请函,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企业发送;其二是广泛开展对外联系,利用一切资源和渠道寻求项目线索和信息,积极与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接触,并与开发区、保税区以及金州招商部门的招商人员进行工作对接;其三是全力跟踪现有项目,目前跟踪的是投资2000万元左右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左右的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项目。同时,獐子岛渔业集团也酝酿投资2.1亿元,将企业的六大主要基地移植至该园区。
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招商工作负责人张斌介绍说:园区除了具备区位优势之外,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周边大中城市相通,园区旁边是即将扩大规模建设的皮口港,与大连港、大窑湾港距离也不远,交通优势显著。此外,园区内企业将享受省、市政府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鼓励投资的相关政策,土地成本不高,且入驻企业也将享受到管委会一站式人文化服务。直面经济之“危”,寻求发展之“机”,“飞出燕”正欲展翅高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