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近几年跟踪调查显示,沈阳市非公经济企业生命周期平均为二年半,在三好街地区发生过‘每20分钟有一个新企业诞生,每30分钟就有一个企业死掉’的现象。”这是沈阳市政协近日发表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实现我市非公经济突破性发展的调研报告》披露的现象。
民营经济是我国多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就沈阳市而言,截至2007年底,沈阳市共有非公有制单位28.2万户,从业人员28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955.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3.8%。上缴税金308.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76.4%。
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成为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民营企业“寿命短”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都有一样的通病。沈阳市政协调研报告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营销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不够稳定等等,这些原因恐怕是民营企业“寿命短”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是,民营企业不能“长寿”的根本原因。除了自身抱着“船小掉头快”的经营格局不放外,更多的则是盲目上马,不加控制的高速增长,缺乏制度、预算、政策和合理的结构,加上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抗风险能力。所以“死得快”,尤其是我国的一些金融政策往往注重“扶大扶强”,而对民营企业不够重视。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国内超过4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2%可以得到正式的贷款,远远低于其他东亚国家。可见,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周转不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要让民营企业能“长寿”,除其自身在“练内功”,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积极融资、调整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外,从中央到地方,把保增长的措施,更多地投向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像爱护大型国有企业一样来爱护民营企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助推,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部分。这才是民营企业能够“长寿”的良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