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年里,投入10亿元,实施九大工程,改变了城乡教育面貌
本报讯早春3月,春寒料峭,但铁岭新城区的教育团地上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地方本科大学春节后在新城区首家复工建设,铁岭县重点高中、凡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也随后复工,今年仅这个团地的投入就将达3亿多元。从200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教育年”活动以来,铁岭市已为改变教育面貌累计投入十多亿元,从而使该市的教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铁岭过去多年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从而导致该市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低、学生成才能力弱。为尽快改变教育的落后局面,该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于2007年作出在全省率先实施“教育年”活动的重要决策,确定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目标,启动了危房改造、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九大工程”,并将工程分解成42个工作指标,明确责任和时限,落实到各级、各部门。
连续3年的“教育年”活动,在全市迅速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的浓厚氛围。市委书记、市长不仅反复强调重视教育,而且还亲自部署检查抓落实。市县两级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近5亿元资金投向“九大工程”,各部门也在校园安全、校园美化等方面提供最大方便和支持。成立两年的教育基金会已收到企业、团体、个人捐资助教款2725万元。
据市教育部门统计,仅头两年该市投入“九大工程”资金已达9.1亿元,共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0.2万平方米,建成23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改善了384所农村薄弱校的办学条件,为城乡孩子创造了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改善原有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他们还在新城区开辟了教育团地,地方本科大学一期工程已近完成,二期即将开工。技师学院已交付使用,财校、体校、军体校、高等医专等学校正在建设,总建筑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全市学校新增微机5549台、图书134万册,铺设校园草坪14.7万平方米,植树18.6万株,城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实施了“扶困保学”工程,基本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连续的“教育年”活动,使铁岭教育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时期。该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受到教育部高度评价,农村小学的“春晓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农村校车工程等经验在全省推广,职业教育跃进全省第一集团军行列。李国福本报记者刘涌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