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本报记者王笑梅
他是一名科学家,多年来,他没有把自己囿于象牙塔内,而是将自身的每一次创新奉献给祖国的繁盛和社会的进步。
2008年,他收获了两个业内国际最高学术荣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
他就是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
多年来,柴天佑一直致力于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他说,信息化是中国加快现代化,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攻坚克难攀高峰
科技攻关,没有捷径。关键是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
2004年,东大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同,为酒钢选矿厂进行自动化工程改造。
选矿厂远在西北大戈壁滩上,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0℃,且昼夜温差极大。技术人员一不小心就会生病、发烧。
环境虽然艰苦,但研究人员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对选矿厂进行自动化改造,就意味着对现成的工艺进行修改,工作难度极大。当时,听说柴天佑接手了这个项目,好心的朋友劝柴天佑一定要慎重考虑,不熟悉的人还说他们胆子真大。
改造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许多事先没想到的技术问题像一个个拦路虎。面对这一切,有的人感觉成功无望,半路退却了,但柴天佑没有气馁。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咬紧牙关,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使选矿厂实现了对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控制,消耗由此减少20%,产生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围绕冶金行业中几个特殊过程优化控制,为全行业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积累了经验,树立了用工业自动化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范例。
胸有全局担大义
多年来,柴天佑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在他看来,针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义不容辞。
就像酒钢选矿厂项目,其实柴天佑接手这个项目,也不完全从项目本身出发,他敏锐地意识到,项目的技术在国际范围来看是发展趋势,流程工业生产最终要依靠技术来实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的目标。虽然有困难,但从大局、从长远看却是必须做的。
这种责任意识,促使他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于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能耗高、污染重这一重大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领导研究小组结合复杂工业过程开展研究,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相结合,提出了适合复杂工业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并结合抚钢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合金钢棒材新流程生产线的建设工程,提出了带有非线性自适应补偿的活套解耦控制技术等关键自动化技术,保证了我国第一条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如今,柴天佑又开始了他的新征程。以柴天佑为首席科学家的东大“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不久前启动,这个项目主要针对工业界亟待解决的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运行控制等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若干技术基础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功,将使我国在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控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提高我国相关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