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了,观众多了 沈阳文化场馆“免费”中求变 |
2009-04-30 |
|
从2007年末湖北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永久免费开放之后,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已经有超过1000家的文博场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进入2009年,这个数字还将扩大,但是在“免费”深入人心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2009年可以说是充满考验和挑战的一年,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之路怎么走,这将是人们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免费开放”受市民欢迎
进入2008年,免费的文博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相继出现,仅湖北省博物馆2008年的总参观量就超过了140万人次,而这个数字是免费开放前的6倍。在辽宁,从2008年3月开始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辽宁省博物馆,去年的参观人次也超过了40万,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辽博的相关人士认为,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有利于公立博物馆回归服务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一举措将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博物馆。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邹女士几乎每周都去辽博参观,她告诉记者,“免费开放”让过去许多“高高在上”的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缩短,浏览博物馆已经成为沈阳市民日常生活的一种选择。近日,记者在沈城免费开放的几家文化场馆采访中了解到,广大市民对于这个举措是拍手称快,这些文化场馆已经成为了他们周末休闲和教育子女的一个基地。
“免费大餐”遭遇考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从目前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情况看,观众的“井喷”、“爆棚”以及各种不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的妥善保护。虽然一些文博专家呼吁恢复收费参观有些背道而驰,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今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较早对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初,每日被闻讯而来的上万名观众挤得险些“爆棚”。辽宁省博物馆开放之初,每逢双休日,门前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领票”队伍,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此外由于参观者众多,一些文物或展品遭到人为的损坏,如:展出的文物拓片、展品实物被参观者多次触摸以致受损或脱色,还有的参观者在展厅内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一些文物专家担心,由于参观人数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将导致馆内文物毁坏。虽然这样的问题在辽宁的几大免费开放的场馆里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秩序、卫生、文物保护等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
“免费开放”之路咋走?
“由于博物馆艺术教育的功能跟不上,免费参观对于大部分参观者来说,只能流于‘形式’,最终成为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旅游景点式参观。”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记者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免费场馆看到,一些通过学校组织,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免费进入博物馆参观后,常常表现出“不感兴趣”。“这些中小学生有的在展厅里打游戏机,有的忙于用手机发短信,年龄较小的则是跑来跑去,追逐打闹。”一位讲解员说,这样的事情很常见。一些家长坦言,孩子根本看不懂,但是来这里总比让孩子去网吧好。
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好事,但对普通大众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顿“免费的午餐”,而是一场“文化的盛宴”。还有一些观众也表示,这些场馆的展览更新偏慢,老是这些内容缺乏对观众的更多吸引力。
目前,沈阳市已经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有6家,观众的参观人数也是“冷热不均”有专家分析说,这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已经有一年了,今年应在体现大众化,善于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研究推出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观赏性的展览内容上求新求变,积极扩大展出规模,提高藏品的展出频率,让更多的藏品甚至是“镇馆之宝”和广大观众见面。
“免费开放”拆掉了公众进入博物馆的门槛,但却不是简单的开门纳客,如何让场馆“活”起来,“火”起来,应该好好琢磨琢磨。
沈阳目前免费开放的文博场所: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辽宁省博物馆
新民市历史文物陈列馆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
沈阳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陈列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