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农民工样本调查 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工就业路 |
2009-04-30 |
|
 铁岭市对农民工进行焊工培训。 记者 徐丹伟 摄
记者 张春红
春节刚过,又到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时节。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今年1月末,我省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农民工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通知》释放出的政策信息,让人们对农民工就业的提升空间有了新期待。那么我省各地数以万计的打工者面对的是怎样一番形势?农民工就业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各地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措施有哪些?本报记者走进我省各地农村及用工单位,近距离接触农民工、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将第一时间得到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最新观感与读者分享,敬请关注。
直击
农民工的另一条道路
2月11日,在乡下人眼里,仍习惯称为“正月十七”,节日喜气的余温虽未散尽,但生活的流程依然照旧。
上午九点多,铁岭市黄旗寨乡黄旗村38岁的王平站在铁岭市汽车站外,三四个大包小裹堆在他旁边,这是他第一年外出打工,家里六口人分的10多亩地,一年下来只能挣到二三千元。王平的哥哥帮他联系好了在大连挖坑架线的活儿,一个月有一千多元。
铁岭市火车站外,来自锦州市黑山县振安乡姓赵的中年人与另一个同乡正背着大袋子由站里出来。他们来鞍山找到电力安装的活儿,因工资待遇与当初商谈不附之后,中转到铁岭,一起来的十多个人中只剩下他俩,还在犹豫着是回家还是继续外出找活儿。
和往年一样,在这段时间的汽车站、火车站外,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三三两两背着行囊的外出者,他们有很多是特征明显的进城务工者,个中辛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与忙于在“力气活儿”市场上寻求机会的人不同,还有一些返乡的农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上午十点多,铁岭市劳动大厦二楼一个接近楼梯口的房间里,挤满了二三十个人,陆续有人拿着绿色的小本走出来。铁岭市城乡就业局就业办的严滕海告诉记者,这一天是年前接受免费计算机与焊工培训的人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的日子。 2008年12月初,他们开始接受免费培训,经过一个半月的培训,有些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技能。 2月10日,接下来的一批人也开学了,记者来的这天,刚好是培训开学之后的第二天。
这种培训称为普惠制培训,是不分城乡限制的。除了饭菜不免费供应外,甚至对远道而来想学一技之长的农民还免费提供住宿的地方。
铁岭向来被称为 “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日渐加速,每年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都在增加。据统计,整个铁岭市大约有30多万富余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这一群体除了种地,大多一无所长,进城务工首选仍是“力气活儿”。就在此前不久,在动态信息的统计中,2009年1月份上半个月,铁岭市非正常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300多人,留在乡间的人员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如何接续自己的务工所带来的生活收益,成为此间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案例
刘胜楠返乡培训记
2月11日,站在铁岭市劳动大厦院里的焊工实习间外,20多岁的刘胜楠天蓝色厚夹克衫加一条牛仔裤,整个打扮看不出来自农村,但言语依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旁边负责培训的铁岭市就业局的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情况。
刘胜楠是来领取焊工结业证的,并在等待着去大河钢构或者能发伟业铁岭阀门厂工作。两家工厂都要他,但刘胜楠仍在考虑要选一家自己满意的。
刘胜楠是在2008年11月份回到老家铁岭市熊关屯乡。全乡1.8万人中大约有1.7万人是农村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熊关屯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逐渐转移。
刘胜楠就是外出打工中的一员,初中毕业后,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他陆续出外打工,一直做服装加工。
他做的最后一个工作是在大连一家制衣公司。在服装厂的五六年间,刘胜楠一直是做制衣打板的活儿,没有技术含量,按计件来算工资。厂子如果有订单了,累得半死,一个月只能拿到一千四五百元。如果厂子没订单,一个月能挣多少就很难说了。
随着年龄一年年地增加,刘胜楠厌倦了制衣打板的活儿。 2008年11月,当厂子告诉他没有订单时,刘胜楠离开了大连,回到铁岭。
在得知铁岭市城乡就业局搞的普惠制培训里有免费焊工培训时,刘胜楠参加了,12月初开始上课,在这个50多人的班里,来自农村的刘胜楠很肯学,经过一个半月的学习,就可以领培训班的结业证了。
刘胜楠是铁岭市普惠制焊工培训中的一个,这样的焊工培训,铁岭一年大约能培训五百多人,除了一些自谋职业外,剩下的大多都能被推荐到工作。
铁岭市劳动大厦的底楼沿街房间与后院,都是培训的场所。这里有月嫂、美容美发、插花、焊工等房间,屋内很简陋,但培训所需的工具还算齐全,只要有求职意向来学习都会得到满足。
铁岭市的这种普惠制培训,起自2006年,将农民工也纳入其中,培训的专业达二十多个。来参加月嫂培训的妇女,几乎都来自农村,她们在样板间里模拟家庭操作,除了正常的照顾婴儿外,她们还学习婴儿所需营养知识,以及卫生和礼仪专业方面的知识。
经过这样的培训,再加上铁岭人实惠,铁岭“铁妹子”月嫂,成为铁岭市培训出的品牌,如今已声名远播。
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几天里,铁岭市城乡就业局以此注册了“爱心家政服务中心”,将原来铁岭市温馨月嫂服务有限公司的服务模式搬过来,公司派人上门面试,客户也可亲临公司面试,合同完整,将专门培训的月嫂输送出去。
除了月嫂品牌外,铁岭宝力镇的焊工也很有名。这源于铁岭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各项技能培训。铁岭城乡就业局还与20多个乡镇联系,根据他们的要求,集中在乡镇培训。
铁岭还通过开展沈铁工业走廊及高新区的调查,对新区需求的岗位专门培训农民工,共培训9个专业,100多个班次,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30796人,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93%。除此之外,铁岭2009年还将对原来培训基地提质提量,采取定点培训、订单培训、定期培训、定向培训、流动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城区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载体、乡村以流动培训为载体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使劳务人员培训不仅有场所、有基地,而且有组织、多层次地来开展。
点评
普惠制培训切实可行
有关数据表明,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有初中文化,文盲、小学文化教育与高中教育者都占少数。
我省在1月25日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大普惠制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全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铁岭无疑正在走着这样的路子。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近期看,只有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