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沈阳鼓风机集团研制世界级产品系列报道之二
2009-04-30
  六千员工共识:要有成就去创新   ——沈阳鼓风机集团研制世界级产品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刘国栋 通讯员 张斯   沈鼓“五朵金花”之一的工程师葛丽玲,保存一张沈鼓厂报。2月16日,她向记者展示这张厂报,上面有段关于创新的论述:沈鼓提倡全体员工创新,允许创新失败,失败责任由领导承担。葛丽玲说:“领导主动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让我们员工在创新上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能在一年里研制出六类世界级产品,最根本的原因,是创新在沈鼓已成为一种文化,并由此生成超强的创新能力。企业其实是很脆弱的,搞不好,可能在一个早晨醒来之时就垮掉了。唯有创新,才能让企业永远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生发壮大。”沈鼓董事长、总经理苏永强说。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离心压缩机技术以来,沈鼓就以科技创新为牵动力,培植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育企业的创新沃土。从工人小打小闹的技术改革,到技术人员殚精竭虑的创新突破;从条条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到种种设计方案的修改,创新成了企业最持久最热门的话题。“你想有所成就吗?那么就去创新吧。”这成了集团6000多名员工的共识。   在沈鼓,有两个会议最隆重、最有影响力、最受欢迎,这就是一年一度的企业创新大会和技能奖励大会。企业创新大会已有20年的历史,其主题20年未变:检验前一年的创新成果,重奖完成创新任务的员工;与每位员工签订下一年的创新责任状。最近几年,沈鼓每年还召开技能奖励大会,对在技能创新上取得成绩的工人进行重奖。两个大会发出了强烈信号:员工是否成功,创新的成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两个会议是我们集团职工的盛大节日,也是我们行为导向。”沈鼓首席工人专家杨建华说,他的创新成果多达上万项。   沈鼓把企业精神概括为:“创新、图强、诚信、卓越”——创新被列为企业精神之首。沈鼓的科技理念是:“超越领先、创造未来”,突出了创新的重要。   与员工创新意识相得益彰的,是沈鼓一流的技术创新体系。   沈鼓的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在企业内部,沈鼓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成立了研发中心、试验中心、设计部、发展部等机构,形成了一支自主研发的专家队伍。在外部,沈鼓与西安交大等四所大学联合建立了四个技术分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专门对沈鼓生产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关,对世界级的单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并与世界最先进的同行业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与管理。   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我们的创新就有世界高度。沈鼓设计部设计室主任印明洋深有感触地说。2008年诞生的这六类世界级产品,是沈鼓上千人联合协作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工作了30多年的老专家,也有新毕业只有两三年的大学毕业生。印明洋记得,在长达20个月的百万吨乙烯用裂解气压缩机研制过程中,没有可供借鉴的资料,国外还进行技术封锁。他说,“但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沈鼓人攻克了14个世界级技术难题。”   “核二级泵四种产品,也是在攻克20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后诞生的。接到核二级泵国产化的任务后,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从零开始的。众所周知,在核技术方面,西方国家是对中国封锁的,我们没有可借鉴的东西,一切属于首创。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有一流技术创新平台,另一方面我们有创新精神。”核二级泵主导设计师之一的庞志梅说。   “靠创新文化和创新技术平台,2008年沈鼓仅研发新产品就达452种,攻克147项关键技术。六类世界级产品只不过是典型代表而已。”沈鼓副总工程师戴继双说。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