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费不只“不差钱”
□孙连宇
农历正月十五才过,有关“2.14”的促销广告,就铺天盖地、扑面而来了。不论是情侣手机还是捉对观影,不管是谆谆说教或是浪漫爱情,只要是知道疼媳妇儿爱老公的,反正玫瑰要买,巧克力要送,到了晚上,搞一个烛光晚宴如今也不算太奢侈的事情了。
回头再看看今年的春节消费市场,依然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沈阳餐饮业春节期间全市营业额达到4.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月24日至31日,沈阳市民刷卡消费3亿元……
情人节、圣诞节等舶来节日之所以能够火起来,与其说商家的炒作,毋宁说是节日本身的人文色彩暗合了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的精神诉求。与洋节可以PK的春节消费的火爆无疑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消费自然首先要“不差钱”,但又不仅仅是个“不差钱”的事儿。要做大做好节日消费这块“蛋糕”,首要解决两个现实问题:产品与服务。尤其,把传统节假日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再就是拓展新的商业平台,制造新的消费借口,让它们在新时期新语境下焕发新活力。
先说产品,《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粗糙的动漫作品就因为原创贴近生活而赢得了票房,其衍生产品也大大加粗了文化产业的枝蔓链条。创新消费产品,拓展消费渠道,才能让人们有消费的意愿。再说服务,在“情人节”登记结婚本来就是讨个彩头,而有些部门偏偏以“技术问题”推诿搪塞,这服务就存在角色误差。从中不难看出,市场确实能够改善公共服务的许多弊端,也能制造出许多第三产业的商机,而完善消费环境,无疑是拉动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一环。
可话说回来,节假日毕竟只是一个时段,消费市场不能只满足于节日里“火一把”,要唱好拉动内需这台大戏,最终还得靠社会各方搭好戏台,放眼全年乃至更长时间,共同支撑起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牛年春节迸发的消费“牛市”,除了有节日消费的惯性外,也与多项政策刺激不无关系。“送家电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不够,还要把送文化下乡、送旅游下乡、送健康下乡……因为多年来减负增产,农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刺激农村消费,就是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说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没人兜底谁敢花钱?!这就需要相关制度日趋完善,不然,人们的长远消费预期就不确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哪一项都得自己花钱,最终只能导致民间资本沉淀下来,各种消费欲望不得释放。反之,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再完善一些,不需强烈的刺激,消费谁也“不差钱”。
还有就是,“消费券”的刺激作用,要把真不差钱的和真差钱的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困难群体,刺激消费的同时不能刺激感情,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怀,大力派发“消费券”。用分配公平保证消费水平,这样才能变“让我花钱”为“我要花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