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节后综合征” 和“节后综合征”说再见 |
2009-04-30 |
|
编者按: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知不觉春节就过去了,大家又要重新开始回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面对这种转变,许多人变得烦躁、痛苦,在长假后遭遇“节后综合征”:心情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等;老人则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这就是“节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您遭到“节后综合征”的袭击了吗?有些忧郁的您又如何让生活和工作步入正轨?在长假后的首个星期一,就请专家为您定制摆脱“节后综合征”的方案。
说到“节后综合征”,在上班族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春节的长假一下子就让上班族从忙忙碌碌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放松,想的全是如何吃好、喝好、玩好,无工作无压力,想吃就吃,想睡才睡。然而长假期间产生的兴奋感和放松感仍然在节后对人产生作用。所以,在轻松的假期后一旦转入紧张的工作中,面对工作和压力,自然就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症状,如果有以下四大症状,那说明你真的患上了“节后综合征”。
症状一 困,想睡,提不起精神
似乎每次长假之后,刚上班的白领们都有这样的心情:累、疲惫、心不在焉。大多数都是因为在长假玩乐过度,甚至通宵喝酒打牌等,打乱了以前有规律的生活,扰乱了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所以,按时上班时,就表现得力不从心、昏昏沉沉。
症状二 烦,忧虑,不想上班
张先生连续休了七八天的假,一家大小热热闹闹过年很开心。不料,回到了单位,他却莫名其妙地多了不少烦恼——吃饭不怎么香甜,睡觉也不怎么安稳,甚至不想去上班。自己忙了一整天工作,却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症状三 惆怅,舍不得离开亲人
对父母有依赖感的人,离开家人之后,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这一点在儿童中最为常见。而一些成年人也存在分离焦虑,尤其在大家庭里长大的人,兄弟姐妹多,过年热热闹闹,一上班就觉得冷清。
症状四 恐惧,害怕人际交往
林小姐节后不想上班的理由有点特殊,她是害怕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因此而焦虑,她就是患上了典型的“节后综合征”。
拨回“生物钟” 快乐去工作
专家介绍,节后综合征其实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正常心态,一般在节后一周左右可自动恢复。但专家提醒,要想顺利度过,就必须主动调整心态,调节饮食规律,做到起居有序,保持情绪平稳,顺利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轨道。
先让睡眠恢复正常
长假里外出玩乐过度,甚至通宵打牌等,身体没得到充分的休息,打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而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也吵得人寝食难安,如此下来睡眠紊乱就会缠上你。
专家提醒,过度疲劳引起的睡眠紊乱,可通过科学睡眠、合理饮食、运动放松等方法调整,消除疲劳。
科学睡眠和营养补充是驱除身体疲劳的重要手段。节后的几天里应提前一两个小时入睡,睡前洗个澡,或用热水泡脚,坚持在同一时间起床,起床后可散散步、做做操,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以尽快恢复体力。节后可多食用一些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的食物,如红枣、百合、小米粥、核桃、蜂蜜、葵花子。睡前喝杯牛奶,或是吃个苹果和面包也可促眠。
春节里熬夜过多容易导致脑力性疲劳,这多是因为长时间用脑,大量消耗能量导致大脑血液和氧供应不足,削弱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缓解的方式是让大脑放松休息,可轻轻按摩头部、散步闲逛、听听音乐或做其他小事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尽早“收心” 调整情绪
经过连续七天的假期,刚开始上班有些不适应,有些人还会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
专家提醒,春节容易激发人的惰性,并产生精神上的疲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心理上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因此上班后首先要“收心”,要将节日期间还没有处理完的事情,用最简捷的方式尽快了结,使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应对新的工作上。此外,还有不少人因为节日里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或恐慌,产生了自卑和焦躁的心理,此时应通过与亲人和朋友沟通等方式,将这种不良心理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
出现焦虑、恐惧症状时,要学会放松。调整的最好办法是户外运动,做做体操、打打太极拳,快走或慢跑等;还可以通过深呼吸、听音乐、读书等休闲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必要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当的药物,改善情绪。(综合)
共3页。 1 2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