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张志民 本报记者 郭宝平 徐晓敬 摄/本报记者 万 重 郭宝平
 脚步匆匆回故乡,故乡,是农民工们避风的港湾,更是他们再次扬帆的起点

提示
辽西一直是我省农民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劳务输出被辽西农民誉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每年开春,都会有大批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不仅让他们赚到了票子,积累了资金,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放缓,一些农民工暂时失掉了工作机会,不得不提前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回乡后农民工状态如何?生产与生活情况怎样?带着对这支特殊劳动大军的深深挂念,春节前夕,记者走进辽西,聆听并记录下了农民工返乡后不等不靠,就业创业,战胜困难,富家富乡,用勤劳双手重新开辟新生活的故事。
一张统计表
2008年朝阳非正常返乡农民工占总返乡人数1/4
2008年年末,我省劳动就业部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地关注农民工的返乡情况。
朝阳市劳动就业局为记者提供了该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情况调查统计表,表中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该市返乡的253476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分为“正常返乡人员”和“非正常返乡人员”两部分。其中,“正常返乡人员”有192590人,均为外出务工期满后正常回家过年的劳务输出人员,占返乡人员的75.98%。
而“非正常返乡人员”主要是指受金融危机等原因影响,因企业减员,企业停产、破产等情况返乡的劳务输出人员,人数占总返乡人数近1/4。在2008年朝阳市60886名非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企业减员返乡的有13264人,占非正常返乡人员的21.78%;因企业停产返乡的有40227人,占非正常返乡人员的66.07%;因企业破产返乡的有3882人,占非正常返乡人员的6.38%。
在劳务输出相对较多的辽西其他几个市,也提前迎来了农民工回流高峰。
一座城市
葫芦岛“送技能下乡”
学门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愁找不到工作,外出闯荡的经历,让农民工们对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者近些天来在辽西调查采访发现,很多农民工返乡后并没有在家闲着,或者串门会友,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劳动技术培训,希望用自己的本事谋求新的就业岗位。
元旦前夕,葫芦岛市城乡就业管理部门举办了一次电工、电焊方面的培训班,让举办部门没有想到的是,培训场面惊人的火爆。
“培训地点在绥中县网户乡,当天乡里14个村、近300名返乡农民工早早地就赶来 ‘上课’,课堂上他们认真地记着笔记,生怕哪些重要的地方记不上。 ”
葫芦岛市城乡就业管理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返乡农民工的学习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他们也正在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些返乡农民工。
针对陆续出现的农民工返乡现象,葫芦岛市从去年12月1日起就在全市开展了返乡农民工调查,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开展以 “送技能下乡”为主题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重新就业。该市城乡就业管理部门实施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针对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技能偏低和技能单一的特点,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落实就业培训补贴政策,以优质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市场就业竞争能力。二是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对带技能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增加技能储备,为实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指导返乡农民工参加转岗培训。三是继续大力开展 “订单式”培训,加强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组织返乡农民工输出就业,缓解本地就业压力。四是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为其提供全方位创业后续服务,努力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
共5页。 1 2 3 4 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