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地铁“体检”用上探地雷达 |
2009-04-30 |
|
可做“B超”,可下“内窥镜”,立体监控地铁建设
工作人员在操作探地雷达。李浩摄
沈阳日报讯(记者于海)1月14日,记者从沈阳市地铁指挥部获悉,该部门近日出资150万元购置了探地雷达,对沈阳地铁进行定期体检,保证地铁施工及竣工后的安全。
“地下千里眼”专盯隐患
探地雷达又称地质雷达,是通过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界面而发生反射,根据接收到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探地雷达近年来在考古界非常盛行,但用于地铁检测,目前在国内并不多。不过,沈阳市地铁指挥部安全处处长杨槐对这项仪器的重要性却很清楚。他告诉记者,沈阳地铁多贯穿城市的主要干道,穿越一些客流量大、人口密集、高大建筑物多、市政管线复杂、商业繁华的街道和路段。这些街道和路段对地面沉降和防塌陷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沈阳的老城区,地下给排水管线年代久远,问题较多。为了防止在地铁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地面发生沉降、塌陷事故,沈阳地铁决定引入探地雷达探测的安全管理模式,增加了预报地下不良地质体的监控手段,起到事前控制、提前预防、为地铁施工和市政交通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B超”“内窥镜”各显神通
据介绍,此次市地铁指挥部通过招标方式采购了两种探地雷达设备,作用各有不同。
一种类似于医用的“B超”。据介绍,它通过机器对地质情况的勘测,发现地质层中可能存在空洞、水囊、脱空等地质隐患,然后将地质情况反馈到电脑上。
“B超”由两套设备组成:一套是地面耦合型探地雷达系统,探测深度可达20米。该探测器使用时,需要一名工人手拎探测器进行探测,沿事先在地面划好的线路前进,速度平均每小时探测9公里。另一套是空气耦合性探地雷达系统,可不间断地进行雷达巡视探测,探测深度可达地下6—8米。该探测器为车载式,探测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30公里。
另一种类似于医用“内窥镜”,和上一种不同的是,它工作时需将探头插入地下,主要用于查看孔洞或水囊内部情况,重点用于事故现场查看需要。
即日全面上岗检测
购买“探地雷达”是沈阳地铁构建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据了解,针对杭州等地地铁事故,沈阳地铁建设指挥部近日召开了专项会议,对沈阳地铁工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多项措施加以整治。为提高安全施工系数,沈阳地铁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地铁沿线建筑物、地表及管线设监测点10000多处,每日监测周边环境。
“从全国地铁施工城市发生的多起路面沉陷、隧道塌方等重大安全事故来看,事故的原因基本都与地下空洞、水囊、疏松体、高含水地带、脱空等不良地层和市政管线渗漏存在直接关系。而我们这次购入探地雷达,就是要弥补以往依靠地面监测点的控制和弊端,形成立体监控方式,提前预知并处理安全隐患,有效降低地下不良地质体的安全风险。”市地铁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了解,从即日起,探地雷达将在沈阳地铁施工现场使用,从一号线到二号线,将对每座车站、每段区间进行逐个“体检”,预防隐患、保证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