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4日成中国“网民节” 调查:多数网民不知道 |
2009-04-30 |
|
1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即“网民节”启动典礼在北京开幕。会上公布了由网民投票选出的网民节日期和徽标。9月14日,即1987年我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的日子被票选为网民节日期。记者当天采访了沈阳的多位网站负责人和网友,发现有相当多的网民还不知道有这个节日。
网民力量不可忽视
据介绍,2008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53亿,跃居全球首位。200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飙升到2.9亿,“网民已经由原来一个十分生疏的代称变为了一个很普通的名词,它所代表的是不分社会阶层、不分地域的普通民众,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团体了。”搜狐专栏作家、沈阳市民李科告诉记者。
李先生说,网民数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网络已经和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在网上缴纳各种费用、订票等,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因此现在的城镇居民中几乎每家都有网民的存在。从关心时政的角度说,网络批判力量得以显现,草根文化在很多传统媒体顾及不到的地方得到了一个表现平台。网民的力量不容忽视。”
确定节日有“归属感”
李先生告诉记者,“为网民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会使网民有归属感。大凡对某一个群体设立节日,都表明是社会对该群体的一种认可以及重视程度,表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是一件大好事。”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告诉记者,网民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网民拥有自己的节日,从狭义上讲,是公众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认可;从广义上讲,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是表达民意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表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权利和意愿更加尊敬,网民会更加充分享受上网的自由和快乐。
多数网民“不知道”
和网上火热的场面相反,在现实中记者当天随机采访了很多市民,包括一些正在网吧上网的人,他们在听到“网民有了自己的节日”的调查后,回答多数都是“不知道!”、“没听说过!”,还有几个网民询问记者“会放假吗?”
记者在网上查找发现,几个知名的门户网站都没有将这条新闻放在首页上。只有在几个搜索引擎上查找,才能找到相关新闻。几位网友在记者的帮助下找到链接后告诉记者,“与网络关系这么大的一条新闻都没有上到首页位置,说明这些网站本身就不重视!”本报记者 杨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