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子返乡,辽宁省朝阳市走出人才之殇 |
2009-04-30 |
|
文/记者 郭宝平 摄/记者 孙福义
 矗立大凌河畔的九凤朝阳,殷殷呼唤着辽西学子并为他们指引归乡反哺之路
 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学毕业生张晶(中)在朝阳扎下了根
提示
——“人才流失”说白了,就是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而不发达地区在付出了大量培养人才的成本后却“血本无归”,不得不承受着人才流失造成的“失血效应”。——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以朝阳市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恰似地区经济中的“强势股”,正加紧育才、引才、聚才、荐才,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孔雀不再东南飞,而今回望辽西北
两年前的辽西朝阳,市中心最夺人眼球的就是鲜红欲滴的钢铁雕塑“九凤朝阳”了。前年春,这座硕大的雕塑“移驾”至美丽的大凌河畔,面向凤山凌水,低吟浅唱——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朝阳人常以《诗经》中的句子自勉,希望家乡成为人人向往的好地方。
理想不等于现实。多年来,在对人才的吸引上,拥有美丽名字的朝阳市不但没有出现鸾翔凤集的盛况,反而饱受“孔雀东南飞”带来的煎熬。据不完全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3年的26年间,该市近8万名学子考取了各类高校,而学成归来并扎根朝阳的不过2万人。
1997年,辽宁师范大学某专业一个班的20名师范生面临毕业分配。3名朝阳籍学生中,只有侯女士自己回到了当年参加高考的地方——朝阳的一个县级市。
在当地,像她这样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能够回来的凤毛麟角,她以自身的优秀素质很快成为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去年还被市总工会评为十大杰出员工。即便如此,她仍然为当初没能去大城市发展而感到遗憾。而她的大学同窗,朝阳籍的赵女士经多方努力,成功地留在了大连市,并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
她俩的另一位朝阳籍同学高先生的档案回到了该市农村一所初中。该校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欠着工资呢,连中专学历的都走了,你还要回来吗? ”寥寥数语,让高先生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故乡。
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回去后,那里又没有相应的待遇和事业留得住人,这种局面由来已久,直到高校扩招后才出现转机。
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走向社会,到朝阳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以往,连本科生都极少愿意回朝阳地区工作,可是2003年竟然有2名研究生的 “派遣证”回到了朝阳市,其中1人最终选择留在家乡。
2004年派遣回朝阳的4名研究生中有3人留了下来;2005年派遣回来的3人全部留了下来;2006年破天荒派遣回来了15位研究生,其中8人选择留在朝阳;2007年最为辉煌,派遣回该市的研究生一次多达49人,其中48人都选择了留下!
2008年,又有36名研究生被派遣回朝阳……“人才返乡潮”刚激起星星点点的浪花,便已濡湿了辽西北求贤若渴的眼眶。
“返乡潮”拍岸而来
对许多来自辽西北地区的大学生来说,阜新、朝阳、铁岭这三座城市并不是他们职业生涯最理想的起点。在他们看来,放眼省内,只有去沈阳、大连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
然而在大城市求职颇为艰难,许多人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得凑一凑“人才返乡潮”的热闹。
2008年11月29日,朝阳市唯一的高校——朝阳师专同朝阳市人才管理局联合举办了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如果不出意外,参加招聘会的主体应聘者应该是来自朝阳师专的1800余名应届大专毕业生。结果却被搭乘“人才返乡潮”回家的本科生们抢去了风头。
朝阳市人才管理局交流科科长张海滨告诉记者:“往年,朝阳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都是在哪念书,就在哪找工作,大都只参加当地的招聘会,而不是回到朝阳。可是这场招聘会上,却出现了许多原本在外地读书的本科生。 ”
据招聘会现场粗略统计,除朝阳师专的大专生外,现场至少有400余名省内外的大学生进场应聘,这400人几乎都是全日制本科大学生。
“现在外地工作也不好找,而且工资还比较低,像沈阳等地的一些企业工资只有800至1000元左右。 ”在人才招聘市场,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王东意识到,在大城市就业的路子越来越窄:“这点儿工资很难在外立足,所以不得不回朝阳来找工作。 ”采访时,他已投了3份简历,岗位工资均为千元以上,不出意外,他将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留在朝阳工作。
“人才返乡潮”突至,造成了供求关系的逆转。 “往年这个时候,我市呈现的是企业多,而人才难求的情况,而现在却是毕业大学生多,而进场招聘的企业和岗位反而显得数量不足了。 ”朝阳市人才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
共3页。 1 2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