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社会织起了关爱的网 元旦走进低保特困群体 |
2009-04-30 |
|
新华网辽宁频道1月3日消息(记者石庆伟)2009年新年第一天,记者辗转在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大街小巷,随机走访一些低保特困家庭,亲眼所见,经过基层干部辛勤工作,党和政府各项救助政策正逐一落实到困难群体身上。而一些低保户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为了希望而顽强努力着。
他们说:“感谢社会为我们织起一张关爱的网!”
“一上午只卖出5元钱的绢花,但我还要坚持”
皇姑区华山社区的低保户较为集中,3000多户居民中低保户多达298人。1日上午10时多,记者在华山街道办事处干部赵淑芬带领下,走进华山社区低保户关德财的家。53平方米小屋内铺着淡黄色木地板,充满暖融融的气息。
63岁的关德财和记者没说上几句话,眼泪就流了出来:“如果没有政府和社区干部的照顾,我们全家哪能活到今天!”关德财夫妇是返城知青,一直没有工作。几年前一场车祸造成关德财下肢残疾、儿子高位截瘫,全家生活陷入困境。老伴精神几近崩溃,一度要寻短见。社区干部隔三差五就来到关德财家照料,送来米、面,帮助申办低保金,并告诉他们:“你们一定要活下去!”
在各级政府关心下,关德财一家振作了起来。记者一页页翻开关德财的低保证,上面记载着他家每月都能如期领到300多元的低保金。
11时多,48岁的低保户卢宝华带着一身寒气回到家里。他告诉记者:“一上午只卖了5元钱的绢花,现在生意不好做,但为了上高二的孩子冲刺高考,我还要坚持下去!”
老卢和老伴身体都有病,干不了重活,平时只能靠卖点绢花补充生计,社区为他们申办了低保证,每月可以领到近300元的低保金。老卢说现在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压力最大的是孩子上学。
“我要给好心的帮扶干部做面锦旗”
1日中午,记者在和平区民族社区办公室里,与低保户孔爱军不期而遇。她与母亲一起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乔继红,商量要为一直帮助她们治病解难的辽宁省委组织部帮扶干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做面锦旗。
年仅40岁的孔爱军最近患上严重的红斑狼疮和肾衰竭,爱人也患有重疾,双双失去劳动能力。孔爱军每月吃药就要花去近千元,女儿正上高中,这对于每月只靠300多元低保金生活的她家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辽宁省委在全省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帮扶活动,省委组织部一位姓任的机关干部帮扶孔爱军,这位干部帮她联系住院、找医生,先后垫付了三四千元医药费。孔爱军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接诊医生杨娉婷也资助她200元。
好心人的帮助让孔爱军一家感动万分。乔继红告诉记者,民族社区居民多数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现有低保户100多户,社区组织400多名党员组成“党员小红帽”救助队,帮扶特困家庭。
“但愿大病救治能有条绿色通道”
1日下午,和平区民族社区患有股骨头坏死病的低保户王智刚,一瘸一拐地再次来到社区,申请大病救助。
自己患病、妻子刚刚做完乳腺癌手术、岳父患癌病去世不到半年,每月仅靠300元低保金过活的王智刚被压得直不起腰,求亲靠友无门,到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孩子上中专每年要花三四千元,媳妇手术已花了1万多元,现在还要做6次化疗,每次又要3000多元。虽然医保可报销45%,但其余的55%仍然是难以承担!”王智刚无奈地告诉记者。
在社区干部多方努力下,王智刚先后从街道办事处、市总工会、市慈善总会获得2000元救助金。王智刚说,自己行动不便,申请救助需要层层跑审核,一笔500元的救助金领到手至少需要一两个月,自己实在无力跑来跑去,企盼能有一个大病救助的绿色通道。
据了解,目前沈阳市有低保对象约15万人,他们多数处于失业和身患疾病状态。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加强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为他们织起关爱之网。(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