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城:沸腾平安夜 文化消费潮 |
2009-04-30 |
|
农民工兄弟:我们也来赶个时髦
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平安夜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节日。在中国,相对于春节而言,这个节日是个“走出去”的节日。昨夜,沈阳,老百姓走出家门图乐呵;商家各出招数找商机;职能部门坚守岗位保平安;本报记者兵分几路采新闻……平安夜后话平安,沸腾沈阳也从容。

12月24日夜,沈城到处洋溢着笑脸、歌声与喜悦。
19时25分,在靠近西顺城路附近的一家大型商场,记者被一群年轻人吸引了:他们头戴鲜红的帽子,身上的衣服却颜色昏暗,还有不少油污。“哥哥,要我说,你就买这件衣服,多带劲儿!”一个青年对另一个正试衣服的青年说。记者询问得知,他们是从山东来沈的农民工。“趁着平安夜东西便宜,我们大伙儿都来买东西啦!”一名男青年扬了扬手中的纸袋,“城里人都喜欢过平安夜、圣诞节,我们也来赶个时髦。”
19时40分,中街。来自黑龙江的杨志刚和他的四个工友把胳膊从人缝中探到烤羊肉串的摊子前,递过一张50元的票子,大声喊着老板:“一人先来十块钱儿的!”他们就在中街附近的工地打工。“咱几个家是农村的,以前也没过过啥圣诞节,这次算开眼了。”杨志刚说,这是他第一次过平安夜。“人都海去了!往这街上一站,不想动都不行。这么多人拥着你,就往前去。”杨志刚一指身边的工友:那小伙头上正戴着一个发红色光芒的“牛角”,胸前还别着一个闪动的徽章。“好多人都戴。呵呵,不贵,才5元钱一个。”
“你有没有打算给自己花点儿钱?”记者问。“肯定得买东西。一个月挣2000多块呢,还有保险。既然有力气挣钱,那还有啥舍不得花的?过一阵就是春节,还得花!”杨志刚将头向后一扬,做了一个“这还用问吗”的表情。
20时09分,记者遇到王丽娜时,她正举着大气球,往麦当劳里跑。她跑到另一个带着小娃娃的女子身边,把系气球的线绳塞到孩子的手里。她家是四川攀枝花的,在沈阳当保姆。她又指着旁边的女子说:“她是我老乡,孩子是她的,才一岁多。我买个气球让孩子玩,花了10块钱。”
20时20分,记者还碰到了王正强和他的五个同伴。他们是从吉林四平来沈的农民工兄弟。“我们去唱歌,也亮亮嗓子。哈哈……”他们留下一连串爽朗的笑声,消失在人流中。
共2页。 1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