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辽宁辉煌30年 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9-04-30
  记者 韩克铭   1978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仅有1117万吨,到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1860万吨。辽宁彻底结束了自1949年以来肉、蛋、奶不能自给的历史,2007年,我省的肉、蛋、奶产量分别排在全国第7位、第4位、第8位。   197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5.2元,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3元,列全国第9位。   30年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1%,我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8%下降到4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3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整个中国农村的一次大变革,一场发轫于农村的经济改革,拉开了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帷幕。 3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场大变革中,辽宁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工业大省一举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由短缺型向自给型的历史性跨越,结束了“农业弱省”的历史。 “工业大省”如今又成为令国人瞩目的“农业大省”。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工业大省”昂首跨入“农业大省”行列   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这是如今辽宁老百姓最切身的感受。从吃不饱、吃不好,到手里握着钞票却不知道买什么好,这是发生在辽宁前所未有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由于非农业人口多,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粮食及主要副食品长期靠外省调入或进口。30年前,不但城里人的食品得凭票供应,就是在农村,许多生产粮食的人也吃不饱肚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在农村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渴望已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产品处置权问题,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很快结束了辽宁农业生产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作出重要贡献。   30年前的1978年,辽宁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1117万吨,1998年增长至1828.9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这标志着辽宁实现了由粮食相对短缺到自给有余的转变。从2004年起,全省粮食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2007年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为1834.7万吨。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年平均增加24.7万吨,年均增长1.7%;其中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四年来,年均增长5.2%,高于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增长水平3.5个百分点。 2004年我省跨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行列;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835.5万吨,比1978年增长64.3%。今年我省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1860万吨,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   特别令辽宁人自豪的是,1978年以后,辽宁逐步结束了自1949年以来长达30多年的肉、蛋、奶不能自给的历史。据统计,2007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95万吨、204.1万吨和108.5万吨,其产量分别在全国排在第7位、第4位、第8位,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6位,畜牧业产值在全国居第7位。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位于全国前列。如今,各种商品经济专业村遍布全省各地,从单纯的种粮村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农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省农村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的发展过程。   有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辽宁农业的主要指标及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辽宁省的农业综合实力由“九五”期末全国第10位,提升为第9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由全国第11位跃居第8位。城市和农村的收入之比,全国是3.31∶1,辽宁是2.5∶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六个省市之一。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环境并重。过去要吃饱,现在要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曾以工业大省而闻名于世的辽宁,在推进全面振兴的同时,正昂首阔步跨入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的行列。   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7.4%,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0.4%,县域经济发展改变了“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   改革之初的1978年,我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是98亿元,仅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20.2%。如今,长期以来曾被人们视为“短腿”的我省县域经济,正发生着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县域经济跨入了全面发展的新天地。我省原有的“大工业、小农业”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有人形象地比喻,县域经济是拉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   如今,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县域工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农村服务业和农村观光旅游业蓬勃发展。省财政厅和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7年,全省44个县(市)生产总值由1841亿元增加到4114亿元,年均增幅17.4%,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33.8%提高到37.3%。 1992年到2007年,全省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3亿元增加到148.4亿元,年均增幅20.4%。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07年,全省44个县(市)的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85%,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3.1∶46.4∶30.5。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为25.46∶47.28∶27.26。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逐步优化。从1978年到2006年,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率由47.4%下降到33.7%,下降10.7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由52.6%上升到66.3%,上升13.7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7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72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592元,财产性收入179元,转移性收入28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6%、54%、4%、6%。农业内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9.1∶2.2∶14.4∶4.3变为2007年的40.8∶2.9∶40.4∶15.9。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36.6%提高到2007年的58.9%,增长22.3个百分点。   住楼房、买汽车、用电脑,农民生活告别贫困,向富裕文明迈进   197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年均增长幅度达11.9%,至2007年增加到4773元,是1978年的25.8倍。从1990年到2007年,辽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全国一直居于前10名,2007年列全国第9位。   30年弹指一挥间,全省农民在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时,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59.1元,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3368.2元。从1978年到今年的30年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1%,我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3.8%下降到4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30年前,多数农民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现在农民腰包渐鼓,不仅穿衣服讲究了,而且有更多的余钱投向住房。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30年前,农民向往的“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而今,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在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生活富不富,首先看你住。”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每百户农家中有82家农户住上了新房,有98户农民拥有了自己的住宅,全省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6平方米。   如今的辽宁农村面貌正发生着巨变。 30年前,我省有近半数农村人口喝不到达标的饮用水,这些年来,省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省农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到2007年底,全省99.5%的行政村、93%的自然村通上了公路,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全省建设农村黑色路面1.83万公里,全省75.1%的村通了油路。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村户户通电。全省农村每百人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1.9部,网络宽带基本覆盖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全省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和连锁店铺覆盖了90%的乡镇和60%的建制村,吸纳了4万多农民就业。   过去叫开镰,现在叫开机,粮食越收越多,农活越来越轻,传统农业正在迈向现代农业   辽宁,作为一个有着雄厚工业和科技基础的沿海省份,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到2007年底,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87.6%下降至58%,而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由12.4%提高到42%。   3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从事一家一户小生产的辽宁农民还不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何物,而如今,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产品加工业,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以20%的幅度增长,现已成为我省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工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截至2007年底,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269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1亿元,年均增长21.7%。龙头企业带动“一村一品”的发展,全省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1604个,主导产品销售收入282.4亿元,有127.6万户农民从事专业生产,这些专业村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地。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竣工投产,吸纳就业、带动地区周边农民致富的作用逐步显现,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44.8万人发展到了66.2万人,年均增长10.3%。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业比较集中的县域经济中,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地区周边农民致富。   目前,我省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农业总产值31803.9元,是1978年的37.6倍,年均增长13.3%;每亩粮食产量391公斤,比1978年增加167公斤。30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7.8%;品种更新更换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1.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总体达到5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达到了75%。现代化农业,必须由新型农民来掌握。所以,我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占60%,小学占30%,高中占8%,大专以上占1.3%;全省农村科技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推动现代农业迅速奔跑,“锄禾日当午”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历史。“过去叫开镰,现在叫开机,粮食越收越多,农活越来越轻。”许多农民这样说。近年来,在我省许多地区,水稻、玉米已实现了机播机收。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了我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971.7万千瓦,比1987年增长了10.1倍;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4%,比1978年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售电量达到265.4亿千瓦,是1978年的14.9倍,年均递增9.8%。   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途中,辽宁农村的面貌必将日新月异,辽宁农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