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近增信心 远抓消费—部分企业负责人谈“保增长”
2009-04-30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增信心 远抓消费——辽宁部分商贸流通企业负责人畅谈“保增长”   新华网辽宁频道12月14日消息(记者杨成军)经济增长靠内需,已成为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社会共识。辽宁省28家商贸流通企业的负责人近日聚在一起,探讨流通服务业如何为“保增长”作贡献。当前营造氛围、增强消费者信心,长远谋求规模扩张、拉动国内消费,成为他们的共识。   随着元旦、春节等节日即将来临,辽宁省的商品市场进入了销售旺季。“我们商场已装饰一新,准备了380万元的特价促销商品,策划了为期38天的节庆活动。面对眼下的大连危机,大家要有信心,一定会平安度过的。”沈阳商业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培志如是表示。   来自辽宁省8个城市的20多家商贸流通企业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他们同样针对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元旦和春节策划了大量促销活动,在吸引客流、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可以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让广大消费者摆脱全球大连危机带来的心理困扰。   辽宁省分管商业流通的副省长李万才说:“大连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我们不能对未来没有信心。让老百姓继续像过去一样高高兴兴地过新年、度春节,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的日子还和从前一样,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巨变。”   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东南沿海省份不同,辽宁省经济发展目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国家扩大内需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平稳度过这个“政策空当期”,需要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增加普通百姓的信心。   辽宁省商业厅厅长赵颖奇表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见效较快,但从长远来讲,促进经济增长还是要靠消费,因此商业流通企业将承担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任。2007年,辽宁省流通服务业实现税收360亿元,占全省税收的五分之一;从业人员27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13%。今年1月至11月份,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70.6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   沈阳中兴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凯峰表示,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可能暂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危机中蕴含的机遇,即给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低成本扩张的机遇。这家公司目前正积极推进商业网点建设,为明年第一季度商品销售额实现9亿元打下基础。   来自辽宁省本溪市、鞍山市的商贸企业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以来,他们先后开辟了新的经营网点,并且利用当前投资成本下降的时机,明年仍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连市金玛超市连锁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当地农村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超市,成为辽宁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的营运总监刘安君在谈及应对金融危机时表示,公司目前正尝试创新营销模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抗风险能力。前不久,公司与一家大连运营商合作,借助遍布农村的超市,开展方便农民缴费的手机预存话费活动,结果在20天的时间里,公司通过这一网络渠道获利70多万元。另外,公司目前还尝试将农村超市连锁经营模式移植到城市社区,保证公司形成持续获利的能力。   此前颁布的《辽宁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对包括商贸流通企业在内的服务业寄予厚望。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要求实现“两大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增长速度要赶上甚至超过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完)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