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30年:从满足温饱到营养优先 “吃”出新滋味 |
2009-04-30 |
|
文/记者 侯永锋 徐晓敬 摄/记者 万 重
两个月前,孙连君从沈阳市铁西区保工街道文化宫社区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虽然不用再上班,但她的生活依旧很忙碌。“只不过,生活重心发生了变化。过去,一天到晚寻思的是社区居民的大事小情;如今,集中精力考虑的是全家老小的食谱。 ”12月初的一天,56岁的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人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既要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健康饮食,成为生活的主题之一。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论什么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中都少不了“吃”。但是,不同的年代,餐桌上的食品大不相同。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变脸”,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年四季都有充足而且丰富的供应
 当年的马路市场,成为历史印记
“粮票和户口同等重要的日子”:为吃饱发愁
在孙连君的家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小叠粮票。“可不是特意留下来作为收藏品的,而是当年攒下来作为储备的。那时候粮票意味着一家的口粮,精打细算用还来不及,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思绪一转,孙连君的记忆回到了“票证时代”。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吃’是生活中头等重要的大事。那时候,粮票和户口同等重要。”孙连君回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购买粮油都要持票证到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食品物资相对匮乏,“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那时候,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想吃的,更谈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孙连君记得,1982年,她和丈夫带着小女儿准备回农村老家,想买点好一些的食品带给农村亲戚。最后,跑遍了沈阳几乎所有的商店,仅仅收获了5斤“比较高级”的点心。 “具体叫什么名字记不住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高级点心’就是上面沾着一些白糖的简单食品。但在当时,稀罕、奇缺。 ”
走亲戚为买礼物发愁,日常生活中“吃”更是一个问题。 “粮食、肉、豆腐、鸡蛋……,和吃有关的东西几乎都需要凭票供应、定量供应。 ”孙连君说。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人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 “去市场买肉,大家都挑肥肉,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到那个时候,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人群。过年置办年货的时候,在寒风中大家手中攥着粮票、油票、糖票、副食品票等各种票证,排成长龙急切地等待商店开门,然后潮水般涌入。 ”孙连君回忆:“当时,我特别羡慕在粮店和副食品商店工作的人,因为一旦有处理的食品时,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 ”
在那个年代,孙连君一家的食谱很单调。 “很少吃白面馒头,苞米面和白面按照2∶1的比例掺在一起也算是美食。市场上蔬菜品种不多,特别是冬天,能吃上绿叶蔬菜就是最好的享受,一日三餐中白菜、土豆、萝卜是‘绝对主力’。 ”孙连君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细节:“那时候一入冬,街上卖白菜的大车经常阻塞交通。 ”
和粮票有关的记忆多半是苦涩的。孙连君说:“那时候每个月三四十元钱的工资除了必需的费用,基本上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最有代表性的产物,作为购粮凭证,伴随国人长达40年。 ”沈阳盛京古玩城的经营者、粮票收藏者果占先告诉记者,在“粮票时代”,上至共和国主席、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定量”,大家都只能按定量吃饭。
“粮票,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一张小小的粮票,清楚地折射出了传统体制下中国粮食供应紧张的窘境。 ”果占先说。
共5页。 1 2 3 4 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