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老孙又有新娱乐:上网视频 |
2009-04-30 |
|
“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太大了。30年的时间,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感到鼓舞。”沈阳市民孙嘉林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他只有19岁,听广播和看电影是大家娱乐的方式——如今,弹指一挥间,寻常百姓8小时之外的文化娱乐方式变得千姿百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流行
提起收藏,当了半辈子工程师、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孙嘉林精神抖擞,他拿出一台用红绸布蒙着的老式收音机说:“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要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一下班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新闻、评书联播,比如《岳飞传》、《三国演义》、《夜幕下的哈尔滨》等,或者听一些流行歌曲,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据孙嘉林回忆,当时,为了省钱,人们购买的收音机普遍是最小型号,经济比较好的一般会买大型号收音机。大家购买的大都是“红灯牌”收音机,“红灯”成了收音机代名词。
唱片机流行
“这台唱片机曾是我的骄傲!”孙嘉林说,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追求的提高,收音机开始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1979年,唱片机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太贵了!每台要100多元,那时每月工资只有50至60元!”
买一台唱片机差不多要两个月的工资,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孙嘉林告诉记者,特别喜爱音乐的他效仿邻居,去买了一大堆唱片机零件,请人做了一台唱片机,因当时“红灯牌”很流行,他家的唱片机也刻上了“红灯牌”字样,赶了回时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听录音机过大年
唱片机虽好,除了可以听广播外,还可以单独播放歌曲,唯一的缺憾是每次只能放出一首歌,而且不能录音。
这个遗憾很快解决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体积较大的收录机出现了。孙嘉林记得格外清晰,当时有一个亲戚率先干起个体服装生意,当上了“万元户”,那年春节,他向大家展示新玩意:放入一盘巴掌大的磁带,邓丽君的经典老歌旋律满屋子飞扬。
随着城市市民工资上涨,录音机很快走进千家万户。当时的录音机也主要以“红灯牌”为主。孙嘉林对记者说,录音机出现后,他开始停止使用唱片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录音机的款式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上世纪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机和电影
“我结婚那年赶上一件大事!”孙嘉林拍着胸脯说,他是1983年结婚的,在这一年,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他当时买的就是上海“金星牌”14寸黑白电视机。
“看电视在当时老稀罕了,大喜的日子,亲朋都冲这来的,坐在新房里久久不愿走……”他坦言,当时电视机很昂贵,一般的家庭都舍不得买,每当晚上的时候,许多邻居都来他家看电视。
与此同时,录像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迷上舞厅录像厅
“1990年,我儿子4岁了,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下岗,取而代之的是‘赣新牌’彩电,当时花了1800元!”孙嘉林回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已在百姓家中非常普及,且彩色电视开始陆续走入普通市民家庭。
又过了几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厅和录像厅又悄悄兴起,舞厅和录像厅成为人们集会和娱乐的主要场所。“我去录像厅看过镭射录像,当时觉得屏幕又瘦又长,加上立体声效果,老过瘾了!”他说,后来才知道那些片子全是港台电影。
孙嘉林回忆,周末很多年轻人都相约去舞厅跳舞或去录像厅看录像,舞厅和录像厅仿佛成了年轻人“第二个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彩电已在百姓家庭中普及。另外,录像机、影碟机也相继出现。这时舞厅和录像厅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场所。
二十一世纪:酒吧和网吧成新型娱乐场所
“如今,网络的兴起,让人们进入信息时代。现在,酒吧和网吧成了娱乐的新场所,许多人天天泡酒吧或卡拉OK,或在网吧里上网。”孙嘉林告诉记者,自己今年49岁,儿子已大学毕业即将工作。全家买了新房子,家里配备了设备齐全的家庭影院。他还学习了打字和上网。儿子迷你随身听早已被MP3、MP4取代,而且,他的数码相机、手机也换了好几部。
孙嘉林说,在家里,电脑宽带上网,自己经常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有时候,在家里通过QQ同亲戚朋友聊聊天,最近,他还对“视频”很感兴趣,因为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千里之外的老同学“聚会”了!
本报高级记者 唐葵阳 摄影 王勇 通讯员 孙昊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