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资格最老的公证员:我见证了无数大奖的诞生 |
2009-04-30 |
|
阅读指引
浦富琴,今年58岁,沈阳市第一公证处公证员。1979年的一次工作调动,让她见证了沈阳公证事业3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她已经是沈阳市资格最老的公证员,在她的讲述中,一幅沈阳公证30年的全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
 浦富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作照
 浦富琴见证了沈阳公证事业30年的风雨历程
 浦富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工作照
1979年 6个人要办全市的公证业务
1979年,29岁的浦富琴还是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一天,领导突然通知她,到公证处报到吧,你被充实到法院工作了。从此,浦富琴开始了30年的公证员生涯。
1979年,公证处还是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个处室。浦富琴回忆,当时仅有的六名公证员有三名是法院民庭的审判员,剩下三名是从政府机关抽调来的,全沈阳市的公证业务都交给这六个人办理。不过,当时我国刚刚开始恢复公证业务,公证项目也十分单一,除了涉外民事案件必须进行公证外,就是办理出国公证。
“当时因私出国的非常少,因公出国的审查事项也非常严格,一年下来也就办理一两百人,1000多件公证事项吧。”浦富琴对比说,在2000年左右,沈阳市进入了出国高峰期,公证处每天都被办理各种出国公证手续的人员包围着,“门都踢不开”。如今,出国公证已经成为沈阳市民办理最多的公证事项之一。
1980年 私房产权成为公证热门词
1980年4月22日,沈阳市公证处挂牌成立,标志着公证事业在沈阳市的全面恢复。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民事公证事项明显增加,集中体现在收养子女、房产买卖、财产赠与、继承以及委托声明书等内容。
令浦富琴印象深刻的是,在1980年,公证处办理与房产相关业务的市民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来,在“文革”以后,很多人得到平反,原先没收的房产需要返还给本人。因此产生的买卖交易、赠与、继承等公证事项也随之增多。“私房产权,在这一年成为公证行业的热门词”,浦富琴说。
公证处成立后,由法院划归到司法局管理。沈阳市公证处也搬出法院,开始了租房办公的日子。当年,每名公证员都是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沈阳的大街小巷,到街道、居委会走访调查核实。有些重症患者立遗嘱需要公证,公证员还经常到垂危的病人床头进行现场公证。近30年来,全市公证机构为困难企业、群众减免公证费6000余万元。第一公证处开辟了遗体捐赠绿色通道,每年免费办理此类公证200件。
1985年 彩票!摇奖!巨奖诞生!
1985年,银行债券抽奖和即开即兑彩票在全国方兴未艾,在沈阳也把很多市民的财富梦想推向了高潮。于是,摇奖现场的监督和公证业务应运而生。
虽然已经时隔20多年,浦富琴仍然对一次万人大抽奖的场面记忆犹新。那是一次某银行举行的债券现场摇奖,最高奖金是8万元!“8万元,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相当于现在的500万!”摇奖现场在当时的沈阳体育场,现场聚集了一万多名市民。“在摇奖开始,大奖即将公布前的几秒钟,一万多人鸦雀无声,大家都凝神屏气,仿佛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声音”。当她宣布摇奖结果后,现场沸腾了!浦富琴还记得,大奖得主是一名残疾人,家中有两名老人瘫痪在床,无钱医治。“这8万块钱,是老天爷给我的救命钱啊!”大奖得主的这句话让浦富琴至今还感慨万千。
1985年后的10年里,浦富琴参与公证了无数次的福彩现场摇奖,也见证了近百名大奖得主的产生。“公证员不仅需要严谨细致,还需要冷静果断。”一次现场摇奖的意外事故,让她有了这样的感悟。“彩票公证是每周一次。摇奖机和彩球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检测更换。每次摇奖前,公证员都要参与检查摇奖机和彩球,可以说,摇奖过程万无一失。可是就有那么一次,‘万一’出现了。事前已经检测过的摇奖机在吐出两个彩球后就卡住了,剩下的4个彩球说啥也出不来。”
现场的彩民炸了锅,“有猫腻!”“重新摇!”说啥的都有。关键时刻,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公证员浦富琴。浦富琴斩钉截铁地说:已经吐出的彩球是在机器完好的情况下摇出来的,所以应该登记算数。接下来,我们再检查一下机器,如果它没有问题了,我们就把剩下的四个号码摇出来。这个方案被彩民接受了,风波就此平息。摇奖结束,浦富琴才发现衬衫后背已经湿透了,一名老彩民偷偷告诉她:如果公证员处理得不好,把摇出的那两个彩球作废了,彩民会把摇奖大厅的房盖掀了。
1988年 提存公证业务在全国首开先河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类公证业务在沈阳市公证处开展起来。全市公证员积极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公司制度改革、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集团等实践,共办理11391件,涉及标的额490.2亿元。
1988年沈阳市在全国最早办理了提存公证事项,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沈阳市办理提存公证暂行规定》,1990年司法部转发全国作为各地办理该项业务的指导性文件。浦富琴作为这一公证事项诞生的见证人,她形容提存公证的作用,“就相当于网上购物的支付宝”。
说白了就是公证机关为买卖双方当“保人”。如果卖方对买方的付款能力不太放心,但又不想失去这笔买卖,就可以要求买方先把货款打到公证处的账户上,进行提存公证,待货到后,再由公证处把货款支付给卖方。
浦富琴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一外地客商欲在苏家屯购买价值数十万元的原材料,这一客商出于基本警惕,向供货方提出,将购销合同予以公证,以求借公证处之力审查对方资信。申请公证时,公证员了解情况后提醒客商,最好将货款办理提存公证,待供货方将货发出后,按约定由公证处将提存款划出。当时双方均不愿意。一周后,客商痛哭流涕地找到公证处,称款被骗了,还找不到供货方经办人。到经办人公司,公司说他们也在找他,收购货款系他个人私下行为,公司不负责任。陪同客商到公证处的供货方老总,狠狠批评了他的手下:为什么不按公证处的提醒办理提存公证?
2005年 遗嘱公证上网一查就知道
遗嘱公证,是民事公证当中最常见的事项之一,但同时也是公证单位最棘手的业务。浦富琴举例说,某位老人生前拿了一份遗嘱前来公证,可是老人去世后,大儿子又拿来一份不同的遗嘱公证书要求办理继承,而其他的子女手里可能还有不同的遗嘱。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要以时间最靠后的一份公证遗嘱为准。可到了这个时候,子女们往往都不配合。在以往,公证员需要跑遍所有子女家,到各公证处核实调查,还有没有其他的遗嘱存在。2005年6月,司法部把沈阳市列为全国公证信息平台建设10个试点城市之一。3个月后,沈阳市公证信息平台投入使用,沈阳市公证协会建立了遗嘱公证数据库,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信息平台实现了公证自受理到调查、审批、出证、归档等办证程序的自动化、网络化,极大地缩短了办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证质量,也方便了来办理业务的市民。
本报记者 朱峰 实习生 曲宁 摄影 孙海
沈阳公证大事记
1980年4月22日,沈阳市公证处成立,标志着沈阳市公证事业的全面恢复。
1981年开始,区县司法局相继组建公证处,到1984年11月,全市完成组建工作。1993年康法两县划归沈阳,沈阳市的公证处发展到14个。
1999年7月,市司法局对直属的市公证处进行了以强化管理、完善机制为主的改革,成立了沈阳市第一公证处、第二公证处,2004年根据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成立了沈阳市浑南新区公证处。目前全市共有公证处16个,执业公证员80名、公证辅助人员48名。是辽宁乃至东北公证事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沈阳市公证事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累计实现办理各类公证350余万件,其中经济类公证事项120余万件,民事公证事项130余万件,涉外公证事项100余万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