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场+影院:文化经济双重效益 |
2009-04-30 |
|
新华网辽宁频道11月21日消息(记者魏运亨、蔡拥军)中国百姓印象中的电影院是独立建筑体,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院置身商场。商场影院,珠联璧合,获得文化、经济双重效益。
新业态模式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这种新业态的“助产士”和受益者。成立于20年前的万达是以商业地产、高级酒店、连锁百货和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5年前,万达在商业地产中开发建设电影院,如今万达院线电影票房收入占全国10%市场份额。万达目标:到2010年拥有70家影院、600块银幕、1亿元电影院利润。
万达集团高级副总裁李耀汉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2003年,万达出于商业文化广场业态需要,在全国甚至全球寻找影院合作伙伴,最终却是自己“逼上梁山”。近年来,万达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的大型文化购物广场,基本上是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高档电影城成为购物广场的必备项目。李耀汉说,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百货业还是影院业,单一业态的存在已被现代经济淘汰,缺少竞争力。
万达的判断是地产业和电影业众多精英的共识。以沈阳为例,原来的十几家国有老电影院如今只剩一个,新开张的影城全都建在沃尔玛、百联、华府新天地、中兴商业大厦这类购物中心内。许多年轻人习惯在逛商场的过程中看电影,体味双重的休闲生活。
对于商场和影院到底哪一方会为对方带来更大的人流量,各方人士见仁见智。湖北银兴文化媒体公司总经理郭曲波说,影院设在商场里可以使商场提升档次,而商场则会为影院带来更多人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认为,不管是哪一方得益更多,影院和商场同时受益是不争的事实,互利共赢没有疑问。他透露,许多商业地产商也希望借助影院进驻吸引人流,成都东方世纪电影广场、泸州大世界电影城所在商业项目,都是在影院入驻后才扭转招商不力局面。
李耀汉强调,影院与商场的互利共赢,是出现影院、商场伴生并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将是今后发展主流。
市场化运作
商场 影院的新业态模式另一价值在于:电影院的建设模式正在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变成市场化运作。
辽宁省电影公司总经理孙成珂表示,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商品经济过程中,政府仍有责任有义务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在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面前,光靠财政投资显然力不从心。
刘浩东认为,影院和商场的相互作用,使越来越多地产商尝到甜头,不少地产商在其开发项目中预留了影院建设空间,通过向外出租或自己经营的办法达到共赢。影院的下一步发展取决于房地产的发展,单独新建一个影院因成本太高已不太可能,老影院的改造将会以置换形式来完成。政府通过要求在新建项目中配套文化设施,这可能是支持影院发展的最好杠杆。
李耀汉对中国影院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老影院相当于黑白电视,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坐在家里看电视或影碟已无法代替在新影院享受视听冲击效果。新影院现在受到的制约是片源不足等问题,如能解决片源不足,影院利润将会提高。
低谷时仅有8亿元的国内电影票房年收入,近5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幅度,去年达到33亿元。持续的票房收入上涨速度刺激了影院建设的加速。2007年,全国加入院线的电影院达1843家,比2002年增加819家,其中多数是新建或改建的高档影城。由于影院效益提高和各大院线争相圈地,影院租金水涨船高。刘浩东表示,如果没有房地产支撑,发展新影院会比较困难。
市场待开拓
数据显示,高标准的新影院建设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沈阳、哈尔滨、福州、西安、成都、宁波、青岛、东莞等省会城市或沿海大城市也有一些。这些地方的商业地产红火,新的电影院业态受青睐,各大院线把这些城市视为拉动票房上升的新增长点。而相当多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由于老电影院年久失修或改作其他用途,地方财政又无力建设新影院,市民看电影难已成为社会问题。
商场 影院的新业态模式对中小城市还少顾及。目前在这些地方,商场 影院的新业态形式有待开拓。但情况正在逐步改善。边境城市丹东前些年没有一家像样的电影院,后来当地一家房地产商在开发购物中心时,邀大连电影有限公司加盟,丹东华臣影城应运而生。如今,这个购物中心人气很旺,影城收益可观,丹东影迷有幸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国内外首轮大片。沈阳新东北影城总经理刘英告诉记者,地处辽西的葫芦岛市8年没有电影放映场所,他们与当地的房地产商合作,在宏运新天地购物广场办起葫芦岛新东北影城,内设4个电影放映厅,开业9个月票房收入已达200多万元。(新华社专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