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 访百姓疾苦解群众困难 |
2009-04-30 |
|
———我省“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连续报道 辽宁日报记者王笑梅谢文君
随着“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走进老百姓当中,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提升了责任意识,弘扬了党的爱民宗旨。
11月4日,省人事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红来到北票市蒙古营子乡蒙古营子村二组村民魏振江家中。
魏振江今年62岁,是早年从部队复员的一名战士,他和老伴儿都患有心脏病。土房子外墙上的裂缝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家生活的拮据。
赵国红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唠家常。她告诉老人,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自己是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的,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听说魏振江想养几头猪,赵国红决定帮他买几头品种优良的小猪崽,扶持他把猪养起来,希望他能通过这个办法走上一条致富的道路。赵国红也十分惦记两位老人的病情,告诉老人自己会在就医、用药方面帮助他们。
赵国红说,我觉得这次活动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是一次生动的实践教育。通过包一个具体的户、具体的人,使我们在帮扶的过程当中,对一个家庭的情况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拉近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贫困户的距离,使我们能够直接把省委对贫困户的关心送到他们的床头,送到他们的心里。
赵国红走后,魏振江老两口一宿没睡着觉,想着今后病能治了,想着这个困难的家就要变样了,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贾德茂走进彰武县兴隆堡乡四合屯村刘瑞服家的时候,正赶上村委会组织几个村民给刘瑞服家窗户钉塑料布。
今年74岁的刘瑞服18年前得了脑血栓后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儿患心脏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位老人没有子女。看到两位老人的情况,贾德茂当时就有了打算:老两口的主要困难一个是因病致贫,一个是没有人照顾,解决这个困难的最根本办法就是把老人送到敬老院。
贾德茂说,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父母生活有困难的时候,做儿女的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的责任。两位老人年纪都大了,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不仅活动期间要照顾好,活动以后也要照顾好。
经过协调,在贾德茂去刘瑞服家走访的第二天,老人就被接到乡敬老院。
在全省开展的“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中,不仅领导干部身先士卒,许多普通党员也积极参与,奋勇争先。
11月7日,在省教育厅工作的孙杨一路找到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李文友家。
孙杨从小在城里长大,没去过真正的农村,更不知道农村的贫困家庭是什么样。在李文友家,孙杨受到震撼:李文友是聋哑人,与77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屋子里几乎没什么像样值钱的东西,院子里几只跑来跑去的鸡更增添了这个困难家庭的荒凉感。
孙杨从沈阳出发的时候,带了米、面、油等食品,见到李文友家中的情况,孙杨又拿出慰问金给李文友留下。孙杨知道,这样的帮扶毕竟只能解一时之困,于是决定帮助李文友家多养些鸡,然后再帮着卖,只要尽己所能,李文友家的生活状况一定能有所改善。
孙杨说,参加“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使我对国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民情有了更深切的体验,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务员,我既要用一片真心给困难群众送去党的温暖,又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老百姓办实事。
省委信访局接访处年轻党员李守宏在确定帮扶对象后,第一时间来到辽中县冷子堡镇冷后村陈丽红家。李守宏说,党员帮助解决困难户的实际困难,不仅要着手于眼前,更要计划出长期的帮扶办法,这样才能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陈丽红家最着急解决的问题就是大棚,现在的大棚都是钢结构,她家的还是最老式的大棚,土结构,用木头垒的,冬天来一场不用特别大的雪都能把大棚压倒。李守宏打算想办法把这个大棚彻底维修一下,这可是陈丽红家全年收入的来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