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鸿雁传书的期盼还有多少人记起? |
2009-04-30 |
|
新闻提示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这是1994年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曾唱哭了无数飞鸿传情的游子。如今,书信的功能已经逐渐被电话、网络替代,“鸿雁传书”“家书抵万金”“千里飞鸿”,这些富有意境的语汇渗透着书信带给人们的特有惊喜与感怀还有多少人记起?
“叮当、叮当”,投递员自行车的铃铛声响起,胡同儿里的居民怀着急迫的心情跑出来,如愿拿到自己的书信,回家细细地品读专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11月5日,老投递员李乃莹的回忆将记者带回30年时间里一个个不断变换的邮递场景。

 邮递服务越来越现代
30年前,投递员还帮军烈属换罐
1979年,返城的下乡知青李乃莹顶替父亲工作,进了当时的沈阳市邮政局铁西区工人村邮局,当起了投递员,与他相伴的是一辆写着“人民邮电”四字的永久牌墨绿色自行车。
“当时我才23岁,分配的投递段从重工街十马路到五马路,投递段有四千五百户居民,大小单位三十九个。”李乃莹告诉记者,这个段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平房多;二是楼房多;三是动迁户多;四是新建的楼房多。他回忆,由于投递段太大,当时好多人都是学两天就不干了,别的段一次班两个小时,但自己的段却要三个半小时。“我经常中午吃不上饭,就出第二次班,一天下来,在外面投递的时间要达到六个小时。”李乃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学了一周还没学会,师傅就说,你要是再学不会就回家。于是,李乃莹晚上一下班就开始背地址,终于用一周的时间,将段内的4000多个地址背得滚瓜烂熟。
李乃莹告诉记者,对于自己这个愣头青,刚开始百姓们都不咋搭理他。回想起在这里送了十年信的师傅跟百姓们处得和亲人一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送得比师傅还好才行。于是,李乃莹开始把为百姓服务当成乐趣,段上的离休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的信报,不管是几楼,我都亲自将邮件送到他们手中。并为军烈属、五保户他们买粮、买菜、修炕、刷浆、换罐等。
在与投递结缘的三十年里,发生在1979年的那一场大雨至今仍令李乃莹难忘。“由于这场雨是半路下的,所以我没带任何雨具,而当天的信又特别多,必须得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百姓都拽我进屋里休息,还有很多的百姓硬把雨具塞给我,每趟房子都有七八个百姓拿雨具接我。”李乃莹坦言,对于一个刚上班的年轻人而言,眼前的这一幕令他流出热泪,也更加坚定了回报百姓的决心。
上世纪80年代,包裹里装着花生米、地瓜干
李乃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沈阳人收寄的包裹比较多,尤其是过年过节,花生米、高粱饴、地瓜干之类的各地特产特别多。李乃莹印象深刻的是,每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胡同儿口时,按下车铃,伴随着“叮当、叮当”的响声,几乎所有在家的居民都会走出门,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拿到信的乐呵呵地小跑着回家。直到他把所有的信件发完,不少居民还是不愿离去。“有没有落下的,再给找找吧。”亲眼看着李乃莹将挂在车上的邮袋翻了数遍,这些居民才心有不甘地离开。等到所有的信发完了,居民们会抢着从家里倒杯茶水,一定让李乃莹喝了才能走。要是逢年过节,谁家要是收到信,主人经常要留李乃莹喝杯酒,抽根烟才放他走。谁家要是办婚事也不会把他落下。李乃莹笑着说:“其实,我跟老人们处得最好,认我当干儿子的老人就有10多个。”
李乃莹还告诉记者,在当投递员期间,有一段时间曾被暂时调到其他岗位,但才被调走一个月,段上的老百姓们就不干了,说那个投递员送信送得不行,7个居委会就代表居民来跟邮局反映,之后李乃莹就又被调回了工人村。后来,直到李乃莹走上领导岗位,老百姓们依然说:“你要是当干部走我们支持,要是还是送信调走的话我们不干,你一定要在我们这送!”
而除了送报、送信,上世纪80年代,邮递员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找人。李乃莹认为,越是地址不详的信件,越说明他们是久别的亲人或同事,如果轻易把信退掉,那么他们就会有失去联系的可能。李乃莹告诉记者,在他送信的十年中,共投出各类邮件380万封,无任何差错,使2700多封“死信”复活。为查找“死信”,他共建立14736人的人名登记簿,500余户的幼儿登记簿,39人的重点服务登记簿。坚持义务为用户实行“五办”和“一订”,用户们亲切地称他,“李为民”、“活邮局”。
如今,家信的记忆开始消退
现在的李乃莹虽然走上领导岗位,但仍然干着投递员的老本行,只不过手底下换成了一帮新兵。 “投递不仅让我收获了百姓的爱戴,也让我收获了另一半。”李乃莹告诉记者,自己的岳父就是当年的老订户,由于好多人都和岳父说,这送信的小伙子不错,于是他才和妻子处上对象。
而李乃莹也会经常在自己的老段上多走走,这使他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每天穿梭市区,明显地感觉到,市区扩大了,楼房变高了,道路变宽了。在李乃莹的印象中,家信的记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逐渐开始消退。电话、手机开始普及,更快捷的网络、电子邮件等逐渐取代了书信的传统功能,让市民们越来越懒得动笔。同时,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安装在楼道门口的信箱,让投递员失去了与住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那份附着在“信使”身上特有的感情符号也淡化了许多。
“现在,连我都离不开电脑,投递什么的都是用电脑,以前全是人工,这个是不可想象的变化。寻常一些信件用电子邮件就解决,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起使用纸张来也更加环保。”李乃莹欣然地接受着这种变化,因为这是社会的进步。
民用信件虽然明显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邮递员的活轻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书信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功能,如商业信函、超市DM、各类对账单等人造信。邮递
员每天送出的人造信,占到了全部信件的九成。李乃莹欣然地接受着这种变化。同时由于高楼的密集,过去自己的投递段已被三名投递员承担。
令李乃莹十分欣喜的是,去年6月对公众开放的工人村生活馆,给了他一次走进“时空隧道”的机会。李乃莹告诉记者,工人村生活馆所处的铁西区赞工街2号,就是他过去的投递段,因此作为经历者之一,他亲自参与设计了馆内的微缩版工人村邮局,并向生活馆提供了自行车、送件兜、包裹秤、照片等实物。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他为生活馆“淘”到当时一辆投递自行车的挡泥板,而这个标有“人民邮电”的挡泥板今年至少50岁。同时,通过将生活馆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李乃莹体会到,30年不过是历史之中一瞬而已,但对于中国百姓却有着意味深长的意义。本报记者 白昕
摄影 孙海
数字见证巨变
1979年5月1日,沈阳市邮政局将投递班由二次班改为三次班,在全市实行投递早报。
1981年9月20日,沈阳市邮政局开办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
1984年11月1日,沈阳市邮政局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
1987年11月10日,沈阳市邮政局在5个城区局和16个邮电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
1993年7月25日,市邮政局开办市内“同城快递”业务,这项业务分为信函和物品两类。
1996年3月18日,邮电部发行《沈阳故宫》邮票一套两枚,面值各50分。
1997年4月8日,沈阳市邮政局正式开通“185”特快专递业务查询台。2004年7月,升位为“11185”。
1998年11月18日,沈阳市第一家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投资建设并直接管理的通邮网点——黄海路民安花园小区通邮服务站建成开业。
2000年10月18日,沈阳邮政物流配送中心正式挂牌运营。
2002年5月15日,国家邮政局在沈阳绿岛森林公园举行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纪念邮票和《中国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邮票小全张首发式。
2006年3月13日,随着商函投递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预示着投递信息化的序幕已然拉开。
2007年11月15日,全国邮政投递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沈召开,沈阳邮政投递服务管理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本报记者 白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