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画作解读沈阳的历史文化意蕴 |
2009-04-30 |
|
本报记者 杨 竞《皇寺庙》张钺 作国画《古桥遗韵》穆瑞彪作油画《大帅府》巩文德 作
□ “印象·沈阳”是一次通过画作呈现沈阳城市文化发展变迁脉络的画展,展出的画作将沈阳的古典情韵
和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永远地留在当代画卷中□ 以“印象·沈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是沈阳书画院体制改革后首次实施的大型美术创作工程,38位画
家的55幅作品,集中地解读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在辽宁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为地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奉献精品力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沈阳解放60周年——“印象·沈阳”美术创作献礼展,近日在沈阳书画院举行。这是一次通过画作呈现沈阳城市发展变迁历史和脉络的画展,将沈阳的古典情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永远地留在当代画卷中。这样用美术作品集中展示沈阳这座历史名城的精神和历史文化意蕴,在辽宁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沈阳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迹。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永安石桥等,形成了沈城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参与此次创作的38位画家以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和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切体悟,以画作对沈阳的名胜古迹、都市景观、自然景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恢宏气象,多视点、多角度地进行了艺术的再现。
这次画展缘起于两年前沈阳书画院到北京画院的一次调研,受北京画院创作理念启发,沈阳书画院萌生了用美术作品反映沈阳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的构想。回沈后,书画院设计制作方案,进行课题招标。为了使画家更好地体验沈阳文化意蕴,书画院先后组织书画家赴铁西新区、沈北新区、法库、新民等工厂及农村实地考察采风。经过一年努力,38位画家创作出55幅作品。这些作品有油画、国画等绘画种类。不同的画种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在表现自然和人文景观上,都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特色,使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识和历史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曾有很多人用各种形式表现过沈阳的景观和沧桑变化,而画家用美术创作的方式,多角度、艺术化、集中地解读沈阳还是第一次。用美术创作可以加入画家的情感和文化积淀。
穆瑞彪创作的《古桥遗韵》,画的是沈阳永安桥。永安桥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乡永安村,始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沈阳市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石拱桥。永安桥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桥梁,是清朝帝王东巡的必经之路。永安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为了衬托出永安桥的独特意蕴,画家在画面上描绘出溪水、树木、花草、房屋,使画作具有独特的美感。
张钺创作的《皇寺庙》,画的是沈阳的实胜寺,又称“皇寺”,这个建筑不仅以建筑装饰华贵而著称,更以其备受清帝的青睐而闻名于世,据了解,乾隆皇帝四次来此,并有《题实胜寺》诗。画面上既有山门、碑亭,又有天王殿、大殿。
曹明创作的《万泉公园》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清末“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刘春?的诗句:“万泉河畔引清流”。此诗吟诵的是“沈阳八景”之一的万泉公园的“万泉垂钓”。万泉公园建于1906年,拥有百年历史,是沈阳历史上第一座向游人开放的公共园林。另外,《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老北站》、《中街》、《古城钟鼓楼》、《四塔》等也都表达了画家的历史情怀。
“印象·沈阳”美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发挥。沈阳书画院院长于晨说,此次创作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创作者无论在题材选择、构思构图、形式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充分的自由度,这对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整体统一的创作框架之下,艺术家深入生活,挖掘题材的内在本质,并以自身的真切情感和艺术感悟自主地表现和渲染主题,使得作品的精神外延得到拓展,“都市时代精神”的母题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得以凸显。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历史的、人文的价值观,艺术体验过程中催生的新的审美情趣,都自然地渗入到作品中,并通过画面展现给观者,从而对接、融合了生活在同一城市中不同人群的“城市生活价值观”和“审美体验的人本特征”。
这次创作不仅有古典情韵,也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如《世博园》、《铁西新区》、《浑河新貌》、《沈阳北站》等。从《铁西新区》画面上观者能感觉到现代工业文明的速度和力度。 《浑河新貌》使我们看到滔滔浑河水所承载的神韵。从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沈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会到一批致力于挖掘地域文化深厚内涵的艺术家的成长心路。
以“印象·沈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是沈阳书画院体制改革后首次实施的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通过此次创作,沈阳书画院为艺术家搭建了展示平台,拓宽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通过“印象·沈阳”的创作和展览也引发这样的思考: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为地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奉献精品力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