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泥腿子”到物业“管家” |
2009-04-30 |
|
本报记者杨丽娟
人物简介
宋跃信,55岁,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大北物业管理中心经理。从小到大,他一直生活在那片过去叫做姚家村的土地上,亲眼见证了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让他的家乡从一个贫穷落后、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也让他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从“泥腿子”到物业经理的身份和角色的转变。
宋跃信家兄弟姐妹多,30多年前,大家庭和贫困是划等号的,全家八口人靠土里刨食,一年到头,吃穿用都是紧巴巴的,经常要靠外地的亲戚接济,三间低矮的小瓦房每逢下雨都漏得一塌糊涂。
甘井子区南关岭镇姚家村本来是一个以果菜为主的农业村,为了增加收入,村里利用当地资源,建起了一个白灰厂,可白灰厂并没有让他们贫困的生活有多大改变,却带来了格外的烦恼:由于白灰厂产生大量的粉尘,山上的果树和地里的蔬菜上都蒙了一层厚厚的白灰,人们洗过的衣服根本不敢在外面晾,即使家中门窗紧闭,可是早上擦过的窗台,晚上就会落上厚厚的一层灰。村民随意丢落的垃圾堆在路边,雨天污水满地流、蚊蝇到处飞,别提让人多堵心了。
1972年,19岁的宋跃信从学校回乡当了一名农民,每天要在泥泞不堪的路上步行40分钟下地干活,去莳弄那些灰头土脸的果和菜。摆脱眼下的贫穷和脏乱,成了年轻的他心中一个梦想。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姚家村和宋跃信都带来了新气象,由于肚子里的墨水比较多,村里有意培养宋跃信,他自己也比较勤奋努力,成了村里的农业技术员。因为地处近郊,城里人的菜篮子、果篮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宋跃信和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进城的次数多了,住上城里干净整洁的楼房,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成了宋跃信的新梦想。
近十年,姚家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原先的小马路开始拓宽,低矮的小草房、小瓦房、偏厦子开始拆迁,1998年,姚家村矗立起6栋新楼房,45岁的宋跃信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转变,村里任命他为大北物业管理中心经理,负责6栋楼房的物业管理工作。
与土地打了近30年的交道,冷不丁转行干自己一窍不通的物业,宋跃信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想到眼前的生活正是自己和乡亲们梦寐以求的,这给他挑战自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他买来物业管理的相关资料从头钻研,到城里的居民小区参观学习,在小区里和居民沟通交流,很快,宋跃信便进入了新角色,业主们对这个半路出家的物业管家挺满意。
随着大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小村庄越来越难觅踪迹了。村里相继关闭了一些带来污染的水泥厂、白灰厂、鱼粉厂和轧钢厂,投资4000多万元规划了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都市工业园区,开通了6条通往市内的公交车。为和城市全面接轨,村里投资10亿元建起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民新区,宋跃信和其他原来祖辈在这里居住的居民搬上了新楼房,变成了城市居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由于环境改善,这里还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使原来不到3000人的小村庄变成了拥有常住人口2万多、流动人口1万人的大型社区。宋跃信负责物业管理的居民楼也增加到了148栋。
虽然越来越忙,可宋跃信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走在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花草葱郁、干净整洁的小区内,宋跃信经常能碰见过去住小瓦房的老邻居,今昔对比,大家都很感慨: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生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