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毛集村村民叶志勇被招聘到本乡叶氏花生加工厂上班了。这不,刚吃罢晚饭,他就骑着车子往厂里赶去。时下,在正阳农村,约有5000名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做起了“上班族”, 平均月收入在500元左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加之去年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等因素,农民们想在城市里寻求就业机会,靠打工挣钱越来越困难。为了让农民们更多地投入农业开发,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中去,正阳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兴办了数百家各类农副产品,粮食加工,储存及运销等企业,力求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转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县大量剩余劳动力忙完农活后,都乐意进入“企业”工作,这些“企业”还被他们形象地称为“农业车间”。他们所说的“农业车间”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字号企业,如棉花加工厂,食品饮料厂,养猪场等,这样一大批企业使3000多名农民过上了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生活。二是种养大户“众星捧月”。正阳县年种植花生约150万亩,因生产规模大,季节性强,供货时间紧等因素,很多种养大户雇用本乡本土的村民到家中帮工。农民给农民打工,形成了“田间地头劳动力市场”。他们或从事规模种养业,或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贩运。据统计,该县种养大户每年能提供固定工作岗位2000多个,农忙时节,岗位更多。去年秋天,全县150万亩夏花生成熟,从信阳,息县等周边县市赶来的打工者超过6000人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汝南埠镇张夹村村民刘华伟告诉记者,现在大城市适合像他这样的农民工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少,到了哪儿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找不到活。还不容易找到活了,辛苦个一年半载,工钱却不能及时拿到手。“如今,在家门口俺就能赚到钱,去年帮人拉了一年沙,额外挣了6000多块,地里的农活也没耽误,还能照应家里。现在让俺出去,俺也不出去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