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黑龙江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黑龙江交警昼夜奋战 确保大冬会交通安全
2009-06-17

  2月18日,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前后,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和广大交通民警昼夜奋战全力以赴,保证了大冬会开幕式以来赛区道路的安全与畅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圆满完成大冬会各项安保任务,省交警总队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17日,省交警总队召开全省交警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省交警全力以赴抓好大冬会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全员参战,立即进入实战状态,除留守日常办公警力外,全部警力要投放到路面上去。赛会举办城市哈尔滨辖区的哈尔滨交警支队、总队高路支队,班子成员要全部参战,主要领导要一线指挥,确保大冬会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18日,省交警总队大冬会交通安保指挥部全面启动,协调指挥哈尔滨、总队高路支队的交通安保工作。省交警总队领导靠前指挥,驻扎亚布力、帽儿山赛区。总队长赵亚光进入省公安厅总指挥部参与决策指挥,并对交通安保工作直接下达指令。副总队长何健民亲临一线部署指挥道路交通警卫工作,并亲自护送帽儿山250名运动员往返开幕式。

大冬会开幕式当天,哈尔滨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孙秋实、政委齐燕苓靠前指挥,重点加强了大冬会各项交通警卫特勤工作,成功疏导27个交通警卫车队进入大冬会开幕式主会场,一次性将百余台进场参加开幕式的车辆停靠摆放到位,全力保证了大冬会开幕式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成功。各大队加强了比赛场馆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管控,各比赛场馆的交通安保民警全部入驻。在会展中心主会场和有关比赛场馆、宾馆驻地以及在每个重要的交通节点、管控点和停车场布置足够警力维持交通秩序。

交警总队高路支队及全省各支队抽调的交通民警全力确保哈牡高速公路、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和机场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同时,还承担了帽儿山运动员参加开幕式往返的交通警卫任务。大庆交警支队快速响应省厅的命令,抽调20名精干民警驰援哈尔滨支队,为大冬会交通保卫工作做出了贡献。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交警支队承担大冬会雪上项目主赛场道路的交通安保工作。主要路段是哈尔滨机场高速公路、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和哈牡高速公路,全线总里程371公里。高速支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安排,实现了组织领导到位、工作部署到位、人员车辆装备到位、职责岗位任务分配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全面进入了实战阶段。目前,参战人员共计378人,参战车辆共计147台,其中省总队在全省各地市交警系统中抽调精兵强将207名,车辆87台。

高速支队支队长杨正安介绍,大冬会开赛以来,赛区辖区的道路交通秩序平安畅通。特别是在实施大型货车交通管制工作上由于事先进行了通告,广大驾驶人和乘车人都比较理解、支持和配合,秩序工作整体上运行平稳。辖区内没有发生伤亡的交通事故,支队交警参加执行各类交通警卫工作19次。其中一级交通警卫2次,二级交通警卫4次,三级交通警卫2次,其他11次,均圆满完成任务。

省交警总队赵亚光总队长要求各参战单位和全体民警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完成好大冬会各项道路交通安保工作,向省委省政府、省厅党委和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编辑:吴海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俄边境绥芬河综合保税区10月封关运行
    ·上海社保案核心人物审判结束:原国办秘书获
    ·调查表明进口水果多为假冒 营养与本地水果
    ·国内部分机票今日起涨价 机票最低折扣不低
    ·香港金像奖揭晓:张家辉、鲍起静分获影帝、
    ·我省专升本考试成绩发布——录取结果本月底
    ·哈尔滨“春蕾超市”增至11家 直接惠及4000
    ·为地铁一期一号线工程——服装城过街天桥拆
    ·有线电视今起数字化转换 保留模拟频道的退
    ·都是运动员 没有裁判员 “水”问题应有一个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