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呼兰韭菜等11个农产品上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2009-06-17 |
|
东北网2月26日讯 日前国家核准登记了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我省11个农产品榜上有名。25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其他农产品认证不同,这些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不但要符合特定的质量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有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典故。负责申报工作的省绿色食品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于特定区域,不但味道好,更要让百姓食出“文化”,同时使农产品产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得到合理保护。
11个农产品享有“地理标志”
“为了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首批评定,我省首批申报了13个,结果11个入选。”25日,记者来到省绿办采访时,其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地理标志”第二批的申报工作。
省绿办产品认证科科长姚国秀告诉记者,国家首批核准登记了1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我省占到近10%的比例,其中品质独特,生产于自然生态环境,并且具有历史人文“典故”的巴彦大豆、巴彦玉米、巴彦猪肉、阿城大蒜、阿城大米、嘉荫木耳、嘉荫水稻、嘉荫大豆、呼兰大葱、呼兰韭菜、克山马铃薯等11个品种最终入选。目前国家已开始第二批的评审,他们已派人到北京送达第二批评审的有关材料,我省这次有20多个农产品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理标志”农产品有“传奇”
“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名有姓,以“地名” “品名”保护本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和人文资源。“像入选的我省农产品阿城大蒜,浸染了厚重的金代文化。”阿城区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帝国,定都今阿什河畔白城村,史称“金上京会宁府”,历经4帝38年,种植的作物品种中就以大蒜为主,至今有892年的历史。尤其是金上京遗址中种植的大蒜,更是充满了历史的传奇:阿城大蒜可以当杀菌药使用,当年金太祖每天都要吃几头紫皮大蒜,更有当年百姓进贡一麻袋大蒜换回来一麻袋金子的故事。如今只是在皇城遗址里边种植大蒜,就足以加重阿城大蒜的历史文化氛围。
而入选的呼兰大葱在其入选资料中认定的人文历史则是:“呼兰大葱生产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特别是1958年后,一直种鸡腿葱,1974年后,引进海洋葱,经本地改造、选种,成为高产品种。特点是白高叶嫩,粗茎味纯,垧产高达7至10万公斤,取名呼兰大葱,有‘呼兰葱、阿城蒜’之誉。”(编辑:孙丽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