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洒灾区:深圳赴陇南支教纪略 |
2009-07-14 |
|
记者 周者军 本报通讯员 石富全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6月29日,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校园里飘出悠扬的歌声,全校师生在送别深圳支教老师田静。在欢送仪式上,学生代表表演了手语操《感恩的心》、萨克斯独奏《送别》、诗歌朗诵《田老师,您慢些走》等节目,一个个表达惜别之情的节目,把老师和同学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情不自禁齐声唱起《爱的奉献》。
田静老师张开双臂,眼里噙着泪花,一一拥抱和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想我的时候,请给老师写信、打电话,我也会给你们写信、打电话的!”教场小学的老师们纷纷拥上前去,将田静老师紧紧拥抱……
和田静老师一样,深圳赴陇南支教的第二批教师,当天告别陇南灾区,踏上归程。
今年3月8日,田静和14名同伴踏上了来陇南支教的路程。3月10日,在深圳援建总指挥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从那天起,他们和灾区老师并肩战斗,把爱洒在了灾区的校园和孩子们的心田。
支教生活刚开始的那段日子,各种困难与困惑接踵而来,大西北与沿海城市,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域,不论是语言、饮食习惯,还是心理、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分赴陇南市两县一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15名支教老师,顾不上这些,马上进入了角色。
罗小倩作为支教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考虑到队友们存在着严重的水土不服和不适应环境等困难时,一遍遍给每一位队友打电话,帮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支教队员们都亲切地叫她“知心大姐”。
韦茜老师是深圳一所中学的老师,到陇南后被安排到一所很偏远的小学任教。田静老师1人带3个班的课,还兼管全校的兴趣班。谢培荣老师每周固定上8节课外,还帮助学校准备评估资料。罗小倩老师每天除了上好安排的课程外,还要到周边各学校上研究观摩课、开展演讲和讲座活动。熊必珍老师背着在深圳对口援建前方指挥部工作的丈夫,带着女儿远离都市,跋山涉水来到陇南……支教生活,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迈上了“深圳速度”,体现出了深圳人的浓浓爱心。
来陇南支教,就要先熟悉这里的基本情况。罗小倩带着自己的团队在紧张的课余时间爬山钻沟,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与当地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放弃休息,深入到武都区13所学校展开调研。通过观摩教学、评课交流、教学研讨、走访座谈等方式为当地教育把脉问诊。
经调研,发现城区、公路沿线和山村小学存在着三层梯级的教育现状,教育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差距明显,但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教学仍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比较明显。但老师们敬业精神很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脉络清楚,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双基知识较扎实。支教队在调研中,提出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不以教材为本,不以教案为本,课内与课外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的课堂教学观。
在陇南支教,让支教队最难忘记的还是大山里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所以,他们每到一所学校,都是带着礼物走进课堂的,哪怕是一支铅笔、一颗水果糖,或者一本小小的笔记本。
到武都区最偏远的洛塘片各乡镇支教的日子,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孩子们简陋的学习生活环境让罗小倩心里难以平静。回来后,她立即筹集资金,为那里的孩子买了许多生活和学习用品。但由于路不好走,很长时间也送不到孩子们的手里,随后她专门租了辆车,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天,把那些物品送到洛塘小学孩子们的手里。
田静在武都区教场小学支教,深受全校师生的喜欢。“五一”前夕,经她联系,深圳市盐田区林园小学校长等一行10人,带着盐田区教区人民的关爱,满载着3500多册图书、38箱教具、140多箱学生用品,和沙角头中学价值4万多元的物品及2万多元现金,来到教场小学,并为10名贫困生每人发放了4000元的生活补贴,为抗震小英雄王磊捐款6000多元。
手拉手,心连心,爱相传。一批支教老师离开了,下一批支教老师又接过了队旗,他们把青春才华挥洒在陇南这片热土,也把浓浓的爱心留在了大山深处,铭刻进了灾区孩子们的心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