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都区马营乡马营村灾后重建侧记 |
2009-04-30 |
|
9月初,笔者在马营乡马营村重建点上看到,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紧张有序地修建自己的新家园。
武都区马营乡马营村距城50公里,海拔2300多米,无霜期120多天,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32户927人,群众收入低,经济上主要靠种豌豆、大麦、当归、马铃薯等农作物和劳务输出。“5·12”地震使马营村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村社之一,138户523间房子倒塌,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失。
地震发生后,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马营村的受灾情况,决定对马营村74户进行异地重建,剩余的进行原地重建。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靳来舜带领市、区帮乡干部长期蹲守,对旧房拆迁、新房选址、规划设计、材料采购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对异地搬迁和就地重建的村,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方的办法进行修建,对零星修建的村进行统一协调指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修建。特别是异地重建户的选址问题,由于各级干部工作做得细、群众觉悟高,成功完成了15亩的土地置换。
走进马营村,村民们正在紧张施工,道路两旁的新房子,一排排整齐地耸立着。村民李平家两层砖混小楼已经进入最后施工阶段。走进他家,院子里堆满了废弃的旧木头,全家老小和工人师傅正在忙碌着。李平说:“地震给我们这里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损失,但是,党和政府为我们及时指明了重建的方向,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房子马上就竣工了,在9月底就能住进新房子了。我们非常感激他们,他们就像我们的指路灯,灯亮了,油得靠我们自己加。”据了解,李平家有6口人,主要经济收入靠李平和老婆在外打工。他们在地震后才回来,看到这种现状,他们没有依靠政府,而是积极发动周围群众先开展自救,然后在乡党委的组织下,提前联系建房所用材料。在李平的带动下,马营村在第一时间共筹备重建水泥650吨、钢筋140吨、砖267万块、石料3200立方米。正因为他们早计划、早行动、早动工,既省了不少的成本,又加快了灾后重建的步伐。
截至目前,马营村已完成了15亩的土地置换,74户重建房已有12户封顶,45户完成砌墙,17户正在砌墙。原址重建的64户重建房,已有9户即将完工,10户正在砌墙,这些工程也即将全部竣工。同时,马营村异地重建新农村下一步将建设以堤带路12米宽500米长的主街道,原地重建的6米宽375米长的人行道,新建组织活动室和医疗卫生室。而且,中央和省、市下拨的第一批重建补助启动资金8000元按照工程进度已逐步发放到重建户手中,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正在挂椽的村民张五泉说:“我们地处高寒地带,现在不抓紧时间修建,再过一个月,土地封冻后就无法施工了。所以,我们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鼓足劲、加油干,让大人小孩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正因为他们有这种和时间赛跑,与季节争先的可贵精神,我们相信身居高山深处的马营村群众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好自己的新家园。(杨建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