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土地实行承包权流转 我省农民尝到甜头 |
2009-04-30 |
|
土地流转促农业规模发展,图为昨日我省东乡族自治县一位小朋友在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基地采收马铃薯 新华社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解读:张高平说,“决定”提出的“三最”传递出的重要信息是,“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解读:张高平说,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9元,是1978年的23倍,但与全国差距较大。我省提出利用5年时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实现人均4140元的目标,虽任务艰巨,但前景广阔。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解读:张高平说,制度的创新与实施,必将掀起农村新一轮发展的序幕。但需强调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实际上,我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已经建立,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达到453万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他举例说,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在我省各地都已有实施。比如陇南等地围绕特色产业,引入了公司经营模式,农民不仅可通过“转包”土地赚钱,还可以在农业公司的管理模式下“打工”挣钱,土地产出产品后农民又可从中分利。张高平认为,我省当前要做的是还要完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农村宅基地,也必须严格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解读:张高平说,实际上,我省农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已带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革。农民进城务工、城里企业下乡搞种养、城里人承包经营林地……随着诸多“要素”的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格局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将来,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达到“决定”提出的“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解读:张高平说,这些“决定”,必将打破目前的农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业将在政策带动下,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走农产品营销之路,走拓展农业功能之路,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将带动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
张高平举例说,目前,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优势产业已发展到26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将近一半。食用百合、油橄榄、鲑鳟鱼等十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已位居全国前列。一些特色产业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为继续做大做强,除了完善制度保障,加大农业投入、科技扶持力度和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当务之急。他还建议,在政策支持下,兰州、白银靖远等地的果蔬产业,都可通过扩大“承包”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记者 陈永君 为您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