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专家发现厦门松筠堂旧址 曾闻名海外(图) |
1970-01-01 |
|
对联
▲松筠堂旧址
曾经的店铺所在地
记者随文史专家探访,并向松筠堂后人求证
松筠堂药酒是厦门老三堂药酒之一。历史上厦门曾有万全堂、春生堂和松筠堂药酒闻名海外。据考证,三个药酒厂都在老市区里,今人常路过,却不识它们的旧容颜。说起松筠堂,老一辈常会大呼可惜。近日,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在厦港一带的小巷里寻找到了松筠堂的后人,并且发现,原来松筠堂的药酒厂房旧址现在还保留着。
日前,记者随郭坤聪来到料船头街16号,这里就是松筠堂的昔日所在。如今已不复往日的兴盛与繁华,小小的院落被分隔成几户人家,只有屋子里斑驳的木质梁柱还能看出往日的气派。料船头街16号在古太平桥一带,据说,这里古时是一段深入内陆的港湾,有一座桥——太平桥。据郭坤聪介绍,当年酒厂、酒铺和住宅是合为一体的,酒铺叫金振顺堂,古朴壮美,生意兴隆。酒厂后面还有一个金顺堂,是拳师们练武术用的。两栋房子合在一起,后来武术堂被拆除了,酒厂和酒铺也都被改造成了住宅。
料船头街16号现在居住着松筠堂创始人翁朝言的儿媳妇、90多岁的老太太高翠玉,老人家育有六女一男,现在小儿子与她同住。记者到家中拜访时,正巧几个女儿都回娘家来了,家中甚是热闹。在家中正厅里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松枝垂百世,筠操荫千秋”。据老人家的三女儿、61岁的翁女士介绍,这副对联有两层含义,一是祝愿松筠堂能够世世代代兴旺,也祝松筠堂的药酒能为广大百姓治病祛痛。二是为了纪念松筠堂创办人翁朝言的母亲郭松筠,以母亲之名命名药酒厂,以医泽百姓,流芳名千古。
翁女士告诉记者,这里也是松筠堂的仓库所在,记得在她小的时候,每到药酒畅销之时,仓库偌大的空间就满满当当地放着浸泡过的药材,药味四溢,景象煞是壮观。而今却只留下街坊邻居口中松筠堂当年的辉煌。
翁女士还带领记者一行走访了过去的店铺,距离金振顺药酒店不远,现大学路中段,有振裕振顺酱油店,据说是祖上为生活所迫,建了酱油店,销售酱油等。记者见到,当年的酱油店现在也都成了沿街的普通店面。翁女士介绍说,这里之前是两层高的小楼,房子都是红砖砌起来的,现在只有一排排新楼了,重寻遗址,难上加难。在街边的食杂店里,记者还发现了今天的松筠堂药酒,孙中山先生所题的“松筠堂”三个大字依然苍劲,早年翁朝言加入同盟会,认识孙中山,请孙中山题写松筠堂商标,多年来,松筠堂商标驰名海内外。
1956年,厦门10多家私营酒厂合并成厦门酿酒厂,“松筠堂”也成了厦门酿酒厂(今亚洲酿酒厦门有限公司)的一个主要招牌。据了解,曾经风靡东南亚的厦门老三堂药酒,现今只有松筠堂药酒依然在市场上销售。
松筠堂药酒
松筠堂药酒,淳厚适口,有舒筋活络、补血补气、驱风祛湿的功效,民间称“少林伤药酒”,武林人士称“少林练拳酒”。
松筠堂药酒是清末晋江武举人翁朝言采用百年传统工艺附以现代酿造法,以陈年白酒、高粱酒为酒茶,配以当归、归尾、肉桂、桂枝、羌活、独活、砂仁、丁香、白芍、杜仲、熟地、川芎、寄生、茅根、生地、五加皮、木香、玉竹、固本、白芷、防风、枸杞、自然铜、龟板等百余种药材精心配制,要经过造药、制药、熬药、配酒、澄清、过滤、灌装几个工序。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现已被列入厦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苏伯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