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500多座农村公园拔地而起 |
1970-01-01 |
|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傍晚。当记者来到长乐市潭头镇霞江村的鳖潭公园时,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公园广场的左边,有10多名中年女子集中在一起,和着音乐声翩翩起舞;公园的另一角,不少孩童正在运动器械上嬉戏;还有人正顺着公园的路径缓缓散步……
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公园建起之后,这样的场景天天都能在这里见到,他们开始习惯这样悠闲舒适地生活。
不用进城,同样享受城市的生活。近年来,福州市不少农村通过个人捐建、华侨捐建、企业家捐建等多种方式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农村公园,改善了农民人居环境,充实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成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
初次来到长乐市航城街道霞洲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楼房和宽大的水泥路,很难想像自己身处于农村。
在霞洲村,有村中公园、美井公园、道头公园、江边公园,共4个农村公园。每天早晚,公园里都围满了前来锻炼、休息的村民。村民们还自发组成腰鼓队、街舞队,平日在公园训练,节日就到村办晚会上大显身手。
在公园锻炼的陈姓老人告诉记者,他前年从城关退休回到村里,这里空气好,有公园、棋牌室、健身馆、图书室,生活很方便。“这样的生活,城里人可比不了……”老陈乐呵呵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来,霞洲村先后投入350多万元建设村影剧院、村中公园、江边公园、道头公园、美井公园,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霞洲村为什么舍得投入这么多资金来建公园和文体场所?”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这句话,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霞洲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村两委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村”“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如今,霞洲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城市乡村。
多元化集资建设农村公园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福州市拥有大大小小农村公园超过500座,其中长乐市就有近300座农村公园。
以建设一座公园平均耗资20万元计算,共需要资金1亿元。公园建设,钱从哪来?记者在采访中逐渐得到了答案。
在连江琯头镇竹岐村有一位传奇老人郑时浩,他用辛苦了大半辈子攒下的28万元在村里建了一座公园,供村民休闲娱乐,而他自己则恪守清贫,住着几十年的老房子,老两口每月的生活费还不足900元。
在长乐航城街道联村村,一位79岁残疾老人黄依好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出的10多万元悉数投入到公园建设中,将一个困扰乡邻的垃圾堆移走,在原地建起了一座环境优美的榕荫公园。
在长乐吴航街道十洋村,华侨陈宝铨和弟弟联合出资64万元建设汾阳公园,陈宝铨还放下国外的事业专门回国建公园。
在连江壶江村,民营企业冠海公司联合村里另几家企业共同集资500万元,为村里先后建起了4个公园。
在长乐市潭头镇霞江村,同样是企业与华侨共同出资,移走垃圾山,建起了美丽的公园。
在农村公园建设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农村公园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以前这里和垃圾场没什么区别,垃圾都往这扔……”在同乐园附近居住的郑先源说,如今公园建好之后,大家都变得特别爱护它,垃圾不随便扔,遇到地面有饮料罐,都会主动捡起。
确实,农村公园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文明卫生、健康生活已成为他们的新追求。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甘满堂曾对农村公园建设现象进行调研。他说,早在80年代,福建沿海就出现农村建公园现象,农村公园改变人们对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印象,反映出农民群众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是物质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需求增加的体现。近几年,农村公园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体现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民思想境界从“小我”升华到“公众”,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记者 冯桦/文 叶义斌/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