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房子刚拿到钥匙,就有人短信推销装修项目;小宝宝刚一出生,就有人上门推销婴儿用品;汽车保险单尚未到期,就有人提前半个月打电话推销车险……对今天的人们而言,这些情形已是不堪其扰。更为重要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何时、在哪个环节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出去,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这些骚扰者受到法律制裁。 面对个人信[GeRenXin]息受侵犯日益增加的态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孙桂华疾呼应尽快出台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法,追究个人信[GeRenXin]息泄露者的法律责任。 个人信[GeRenXin]息泄露问题十分严重 实际生活中,各种名目的商业推销和宣传,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普通信件铺天盖地而来,包括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甚至银行存款、投资状况等在内的个人信[GeRenXin]息资料被公然暴露在陌生人面前。 在一门户网站近期推出的“谁来保护我的个人信[GeRenXin]息”网络调查中,90%的网友表示曾亲身遭遇个人信[GeRenXin]息被泄露,有94%的网友认为当前社会个人信[GeRenXin]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79.8%的网友强烈呼吁尽快出台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孙桂华告诉记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批量处理和传递信息已经越来越容易,个人信[GeRenXin]息遭到不当收集、恶意使用、篡改以致扰乱公民个人安宁生活进而危及其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也会随之出现。 采访中,不少代表都反映,由于个人信[GeRenXin]息被泄露,他们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被骚扰之苦。 个人信[GeRenXin]息大量被泄露带来的危害还远不限于此。孙桂华介绍,在国际舞台上,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不仅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也极有可能成为某种新的贸易壁垒。“近年来,在欧盟、北美开拓市场的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经常被当地禁止收集客户信息。这些国家禁止的理由是‘中国没有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法’。” 个人信[GeRenXin]息缺乏法律有力保护 的确,个人信[GeRenXin]息缺乏保护的问题由来已久,进而形成了一条倒卖个人信[GeRenXin]息的黑色产业链,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等信息被当做商品一样买卖。 那么,我国现有法律中对侵害个人信[GeRenXin]息的行为就没有规制吗? 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据了解,从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居民身份证法、档案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再到商业银行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个人信[GeRenXin]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短信息服务规范,我国现有一大堆涉及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总体来看,我国现有涉及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不仅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还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缺乏统一主管机构等不足。”孙桂华说,对于情节较轻或者其他的个人信[GeRenXin]息泄露、贩卖行为缺乏整体有效的惩治效果。 孙桂华指出,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法是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GeRenXin]息进行保护的法律,改变了目前保护个人信[GeRenXin]息没有专门法律的现实,从民事的角度出发,能更好更全面地保护个人信[GeRenXin]息。“最近几年,人们一直在呼唤这部法律的问世,几乎每年两会时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加快它的出台步伐。” 严惩非法泄露公民信息行为刻不容缓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信[GeRenXin]息进行有效的保护。 据了解,早在2003年至2005年,我国根据国内需要和借鉴其他立法先进国家的经验,已研究完成了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特别是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设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GeRenXin]息罪,严惩“国家机关、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GeRenXin]息的行为。 “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个人信[GeRenXin]息保护法,这个立法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界定个人信[GeRenXin]息的概念和范围,执法机构的责任范围、权力边界、执法限度、执法要求,以及法律责任、制裁标准和罚则等。”孙桂华表示,罚则要完全和保护的内容相对应,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 “对于我国而言,通过立法尽快制定出台保护个人信[GeRenXin]息的法律已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大事。”孙桂华的语气中充满了期盼。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